機緣到了,心境就到了。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佛,是因為他有慧根么?不,他一直都有慧根,只是機緣累積不夠,還沒到圓滿的地步,因此未能悟道成佛。
只要機緣夠多,心境夠成熟,無論聰愚,人人皆可頓悟。
所以說,“修真士,觀天行道”,只靠觀天是不行的,關鍵還在于行道,行到足夠的地步,行到機緣所在處,行到屬于自己的那株菩提樹下,才能功德圓滿。
坐在原地,是永遠遇不到機緣的。
修和行,這才是修行。
楊崢早在破觀那夜,就已窺測到清風道意,但一直走到今天,走到這座戰臺上,方是功滿步云歸。
因而他悟了。
田澤只是有所觸動,臨時窺測到道意邊緣,猶如楊崢那夜。而楊崢,此刻三境圓滿,尚未晉入四境,卻已提前掌握道意,擁有了四境的神通。
兩者相比,同為修行,田澤終究慢行一步。
在全場所有人注視下,那道先前還撼天震地的滔滔刀意,像鏡子一樣破碎,化作透明的碎片,消散在清風之中,仿佛從沒出現過。
一切歸復平靜。
田澤的臉色和心血卻不平靜。
那股刀意是他以道心駕馭的,雖然還未正式開啟道心,但既然提前窺測到,就會遭到相應的重創。在風意滲透下,大地道意土崩瓦解,煙消云散,猛烈沖擊他的心脈。
他臉色煞白,難以置信地盯著楊崢,倒退數步后,忽然泛起紅暈,吐出一大口鮮血。
“你也悟了……”
他黯然呻吟著,倒地暈厥過去。
他輸了,縱有黃帝血脈,能嫁接大地之勢,仍不是楊崢的對手。
論臨陣悟道,誰怕誰?
楊崢悟的,甚至不是跟他體質有關的火屬性道意,只是路上偶然窺到的道意雛形而已。那一縷機緣如清風拂過時,他牢牢抓住了,他便贏了。
兩人的差距,不言自明。
楊崢眼神淡漠,目送田澤被人抬走,調侃道:“如你所愿。”
剛才交手前,田澤曾譏笑他,要領教他的清風劍訣,顯然沒把這部低級武技放在眼里。而現在,楊崢滿足其心愿,真的用清風劍訣獲勝。
準確地說,只是起手式,清風徐來。
聽到這句話,隊列里的道家眾人心如死灰,同時做出決定,放棄再挑戰楊崢。現實就擺在面前,以他們的天賦和實力,根本沒資格跟楊崢相提并論。
連田澤這位王族第一天才都戰敗,他們還沖上去,真要白白送死么?
在鴉雀無聲的氛圍中,他們目送楊崢返回隊列,站到本屬于田澤的位置上。
現在,楊崢排在第二。
但大家都在心底默認,他就是第一。
在楊崢身旁,也就是第一的位置上,那個容貌平凡的青年側過頭,認真地打量著他。
“你認識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