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淵尊為宗師不假,卻連天下前十都進不去,而荀子乃六圣之一,排名高居第五,在道行上絕對能碾壓環淵。環淵如此氣勢凌人,針對到荀圣頭上,這是要找虐?
他未免霸道過頭了。
楊崢一怔,沒想到環淵會突然開口,阻止自己拜師。對方畢竟是一道領袖,他不好當眾挑釁,靜靜等著荀子替他作主。
荀子隔空發音,意外地道:“真人何出此言?考生自由選擇流派,難道不是天經地義?”
他雖然有些惱火,語氣還比較客氣。畢竟,儒道淵源極深,至圣孔子曾求教于道祖老子,而環淵又是老子的親傳弟子,從輩分上論,這老道算是他的師叔。
環淵冷哼一聲,有齊王替他撐腰,底氣十足,哪還畏懼圣人的威嚴,生硬地道:“昨日大王傳詔給貧道,說是楊崢搭救太子,又揭發逆黨有功,如此棟梁之才,必須拜到貧道座下,親手調教他。”
齊王支招,明明只是片刻前的事,卻被他說成是昨天。如此一來,且不談王權至高、王命難違,光是在時間上,也得講先來后到,齊王的意志早于荀圣,就該以他的詔書為準。
便在此時,一名中年道士匆匆而來,雙手捧著卷軸,振聲嘯道:“王命到!”
他來得真及時。
眾人紛紛行禮,聆聽道士宣讀詔書。
詔書的內容很簡單,正如環淵所說,齊王對楊崢大加贊賞,認為他有功于社稷,理應得到精心栽培,日后繼續為大齊效力。而環淵老祖道行高深,又是老子門徒,由他傳道最合適不過。
道士讀完后,將詔書交給楊崢,情知沒資格插手大人物之間的博弈,迅速離去。
這封詔書的出現,證實了環淵的說法,就像是一堵巨墻,試圖將楊崢擋在圣人的門庭之外。
楊崢攥著詔書,蹙眉不語,心思疾速運轉。齊王的用意,他如何看不出,分明是拿王權來壓圣人,強行扶持道家,到了這個地步,已經不是在針對他,而是荀子。
齊王建立學宮的初衷,表面看是利用這個平臺招賢納士,廣集百家強者,實際則是引導修行風潮,擺脫姜氏作為炎帝后裔的影響力,達到控制齊國修行者的意圖。
因此,王族必然扶持道家軒轅派。
齊王之所以定下規矩,通過門徒比試的方法選祭酒,就是怕荀圣這樣的頂尖強者喧賓奪主,壓制住道家的勢頭。可惜事與愿違,荀圣不僅修為高深,在傳道育人方面同樣罕逢敵手。
溫青和蕭白的崛起,幫荀圣連任兩屆祭酒,令道家顏面受損,空有官方主流學派的陣勢,卻當不上學宮百家之長。荀圣今年若再獲勝,那將是史無前例的連任三屆。
眼看勢頭不妙,齊王終于坐不住了,不得不親自出面,阻撓本屆魁首楊崢拜荀子為師。這次拜師,不止是私人之間的恩怨,更關系到齊國修行界的輿論風向,意義太重大。
王命一出,楊崢如果一意孤行,非拜荀子不可,那么,他對抗的就不再是環淵和道家,而是巍巍王權。
他可以放棄在齊國起家的念頭,卷鋪蓋走人,早點去趙國確定身世,但問題是,惹怒齊王,他還逃得掉么?田甜和即墨田家,也能輕易逃得掉么?
茲事體大,絕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