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拜,是拜謝,也是拜別。
荀子隔空看到這一幕,唏噓不已,黯然道:“我這一生,行事但憑心意,收徒弟更是如此。天賦資質固然重要,你真正打動我的,還是堅韌心性。
我很確定,將來還會遇見不少驚艷天才,就算資質比你差,也差不了太多,但是,能像你一樣合我心意的,未必再有了。既然我更看重咱們的緣分,又何必太計較,你體內有哪家的道種?”
之前二楊對決時,溫青曾試探過,如果楊崢戰敗,荀子將如何選擇。當時,他也說過類似的話,更看重楊崢這個人,而不僅僅是在意龍魂霸體,在意賺功德氣運。
眼看就要分別,他當眾坦然說出來,真性情流露無遺。
聽到這番話,觀眾們感慨萬千。在這世道,人人追名逐利,利欲熏心,懷著強烈的目的性行事,往往早就忘記了,遵循自己內心的喜好去選擇。
聽荀子的話意,明知楊崢無法修儒,讓他收獲功德氣運,他依然想收楊崢為徒,僅憑一份心意,建立起無關利益的師徒關系。
這一刻,他的招攬,已然跟諸子百家發生本質性的差異。
楊崢聽懂了這位滄桑老人的心意,何嘗不感動,卻又沒法私下告訴他,自己的心鏡破碎,走上跟人類迥異的道路,甚至是魔道。
他微微沉吟后,答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跟“身是菩提樹”那四句一樣,這四句也是前世佛家的偈語,內涵卻截然相反。他相信,作為當世強者,荀子縱然不知菩提為何物,應該也能聽出他的苦衷。
不是他不想留,而是沒必要再沾染此地的塵埃了。
果然,荀子沉默后,這次沒再公然說話,而是以神念傳音,問道:“你既然能破境,說明你已掙脫桎梏,找到屬于自己的道路。從你的肉身來看,大概是要以力撼道吧?”
以力撼道,靠氣力硬撼道意,這是對磨煉肉身最精確的闡釋。荀子目光如炬,果然猜出端倪。
楊崢道行尚淺,沒法以神念隔空回復,便點了點頭。
荀子見狀,暗暗感慨道:“很多年前,曾有一個人,跟你一模一樣,也擁有龍魂霸體,也是心鏡破碎,沒法再正常悟道,最終也走上了同樣的道路……”
楊崢身軀一震,瞳孔收縮著,難以置信地看向虛空,脫口而出,“您說的是誰?”
他真沒想到,世上居然有跟他經歷完全相同的人。如果那位前輩真的存在,那么,他只要找到對方,豈非就能深入求教,提前預知自己未來將面臨的挫折?
荀子透露的這個秘密,令他太過震驚,以至于失聲驚呼出來。
眾人見此情景,頓時明白,荀子正在跟他暗中交流。
荀子似乎有些猶豫,說道:“那個人……怎么說呢,最終誤入歧途,你還是不知道的好,以免重蹈覆轍。不過,他曾說過一句話,我很贊同。”
楊崢皺著眉頭,聽到“誤入歧途”四個字,思緒急轉,隱隱猜到了真相。所謂的歧途,應該是指魔道,或許,荀子說的那個人,就是藏在楊玄和繚背后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