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不是大公無私的人,但他的格局確實很大。
他對楊崢的欣賞和憐惜,是貨真價實的,之所以當眾挽留,讓楊崢進入學宮,就是怕他心灰意冷,在執念支配下,就此誤入歧途,毀掉大好青春。
以力撼道,只練**不修心,這種跟禽獸一樣的修行方式,最終容易演變成怎樣的結果,他再清楚不過。他不希望,楊崢重蹈當年那人的覆轍,也墮入魔道。
人都是自私的,這點沒錯,但人與人之間也有美好的感情,并非所有人都唯利是圖,不擇手段,那只是極少數。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行動,讓這孩子感受到溫暖,守住美好的心靈。
所以,他義無反顧,拼力救活楊崢的朋友。
他說出的這個條件,甚至不能稱之為條件,而是飽含著他對楊崢的殷切期望。
楊崢大可以敷衍糊弄,沒必要為了讓別人拜師,影響自己畢生的前程。但是,他怎會看不出,從昨天到現在,荀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好。
如果荀子真想養豬,當知曉道種的秘密后,大可以作壁上觀,不再理會。他后續所做的,無關自身,而是關系到楊崢,以及未來可能死在楊崢手里的無數條性命。
如此宅心仁厚,古道熱腸,楊崢但凡有點良心,就不該欺騙他。
楊崢沉默片刻后,沒有立即回答,問道:“什么是魔?”
由于道種的緣故,他的修行之路被堵死,別無選擇,只能以力撼道,走上跟那神秘人相同的道路。因此,他不會輕易許諾,想跟荀子把話說透徹。
荀子又拿起毛巾,擦著滿臉的冷汗,答道:“魔是擾亂,是破壞,是障礙,是絕對的惡,是殘暴不仁、迷失本心。最簡單的解釋是,魔會主動侵害別人。”
楊崢躺在那里,琢磨著話意,陷入沉思。
荀子閉目運功,一邊調整經脈,一邊說道:“很多人以為,跟正道相對的,就是魔,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即使是正道之中,也不乏道貌岸然的奸詐之徒,他們披著偽善的外衣,心里卻存有魔念。”
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不能一概而論,輕易給別人貼上善惡的標簽。就像神機妙算的鬼谷子,世稱謀圣,備受百家尊崇,風光無限,本身跟魔道毫不沾邊。
但他在楊崢身上采取的手段,是能明確分辨出善惡的。如此卑鄙勾當,剛魔道無異,因此,并不能簡單地得出結論,鬼谷子就是正道,抑或是魔。
“評判一個人是否入魔,關鍵不在于他的身份和門派,而在于他有沒有行絕對的惡,出于一己魔意,傷害到別人。而你要走的路,本身沒有對錯,卻離魔道極近!”
說這話時,他的語氣嚴厲起來。
楊崢明白他的意思,說道:“以力撼道,只專注于強化肉身,這就意味著,我需要無窮無盡的真氣,利用各種方式去汲取。靈獸會吃人,你是怕我像它們一樣,放縱**,恣意妄為。”
快速獲取真氣的辦法,共有三種。首先是修煉高深內功,但這需要日積月累,常年辛苦吞納,并不能速成;其次是直接餐**血,也就涉及到魔道的噬血功夫。
最后一種,是服用大量丹藥。這個辦法看似高效快速,也不用血腥殺伐,實際施行起來,卻最困難。
丹藥是修行界最昂貴的資源,即使是王侯世家,也不敢說自己家里不缺丹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耗盡丹藥,就免不了去搶,去偷,同樣會淪入魔道。
因此,楊崢要走的這條路,稍不留神,就會被利欲熏心,變成殺人越貨、殘暴噬血的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