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理,蘊于天地萬物間。
每個人都嚷著悟道,其實它就藏在人們身邊,并不需要閉關苦思,只要用心去感知世界,像張蒼這樣舉一反三,便能見微知著,捕捉到道的影子。
即便是面對一池魚,也能悟出治國大道。
荀子設下這場考驗,就是想考驗這幾名年輕人的慧根,看他們能否從青白二人身上,看出屬于他這一派的神意。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既能看得出來,自然就能進入荀子門下。
很明顯,張蒼做到了,令荀子感到欣慰。
荀子說道:“見解因人而異,在亂世尚未結束、無人能統一天下之前,無人能證明自己就是對的。韓非和李斯,你倆看問題不夠透徹,都太片面,免不了步溫青和蕭白的后塵。”
韓非和李斯跪地叩首,聆聽圣人教誨。
“仁政禮治,本是儒家的主張,意外的是,韓非出身法家,居然秉持這份仁義之心。至于李斯,楊崢說你志在儒家,又傳給你《解蔽篇》,剛才的感想卻分明側重于法。”
兩人戰戰兢兢,從話里聽出很不利的意味。
荀子看出他們的惶恐,說道:“對別的流派而言,你們生出如此感悟,有些離經叛道、不務正業的跡象。但在老夫眼里,這并不算壞事,甚至更有利于隨我修道。”
兩人抬起頭,俱是一怔。
荀子說道:“我所開創的道統,兼容包納,博采眾長。禮法并施,相輔相成,這是我心里的答案。我之所以考慮收韓非為徒,正是因為,我融合了法家和道家等思想……”
作為儒家第三位圣人,荀子與時俱進,并非規規矩矩地繼承孔孟之道,而是結合自身駁雜的學問,將儒法道三家貫通為一體,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才有了如今的荀派。
禮法并施,是荀子的重要主張之一。身為儒圣,他不否定法度的作用,因此,韓非雖是法家弟子,照樣能拜到他門下修行,并未顛覆法家的道基。
如果所有人都泥古不化,原封不動地效仿前人,那么,又怎么可能涌現出一代代的新宗師、新圣人?
那些改良和提升后的差異,只會使韓非更強大,直至像荀子那樣,開辟出前所未有的、專屬于自己的道路來。
聽到這番話,韓非茅塞頓開,忽然想起當初楊崢的建議。
楊崢說,可以嘗試將法術勢三者合一,當時他還覺得太荒謬,但現在聽荀子講述儒法道融合,或許,楊崢說的是對的!
他凜然問道:“前輩,您的意思是不是說,只要仍以原先的根基為主,再吸納新的東西,將它們完美融合起來,那么,就不算是離經叛道,只會更為精進?”
荀子點頭,“理論上說,是這樣的。你的道種來自法家,這就決定了,你未來的道,絕不能徹底推翻法家,只能以此為基礎,吸納新想法。”
同樣是禮法并施,也要分清主次,以誰為主,以誰為輔。韓非的感悟無疑偏向于儒家的禮,但根基決定了,他只能堅持以法為主,李斯的情況則恰好相反。
“不過,完美融合?”荀子呵呵一笑,“哪有嘴上說得這么輕巧,你如果真能做到,就有資格脫離我門下,成為一位大宗師了!”
韓非眼眸驟亮,“大宗師!”
張蒼何其機警,聽出荀子話里的另一層含義,焦急地提醒道:“韓兄,你怎么還沒聽明白!前輩已經同意把你收到門下,你還不趕緊磕頭拜師!”
韓非這才反應過來,慌忙磕頭。
荀子轉過頭,臉色微沉,“你們三個人里,我最失望的,就是李斯。你心機有余,而心性不足,明明支持蕭白的做法,最后卻要夸贊溫青,還以為自己滴水不漏!”
李斯臉色霎時蒼白,將額頭緊貼在地上。
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拜荀子為師,明明已觸碰到機會,而且自以為表現得完美,卻沒想到,正是由于最后那句諂媚之語,畫蛇添足,反而毀掉了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