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斥責道:“涉及大道,容不得半點含糊。如果你像蕭白那樣,坦蕩直白,堅信自己的想法沒錯,那也沒有錯。可笑的是,你居然因為害怕被溫青知道,在我面前說言不由衷的話!”
李斯誠惶誠恐,眼淚快流出來。
另一側,楊崢閉著眼,對此置若罔聞,不知在想些什么。
荀子說道:“我一視同仁,從不對任何人懷有偏見。我明確告訴你,我不收你為徒,并非因為你的身份地位輸給韓非,只是因為你沒通過考驗。”
他胸襟寬廣,能容得下諸多性格的人,即使跟自己趣味不合,也不會拒之千里。但是,唯獨有一樁,他最痛恨虛偽世故的小人,見不得那些諂媚逢迎的姿態。
李斯剛才的嘴臉,令他厭惡。
他沉聲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看在楊崢的面子上,我再給你一次機會,看你以后的表現如何。如果你不思悔改,依然是這樣,我不僅不會收你,還讓楊崢將你逐走。”
他目光如炬,看得透李斯的心性。
李斯心亂如麻,拼命磕頭。
他不可能知道,若非楊崢這位穿越者入局,導致他提前見到荀子,接受這場本來不會發生的考驗,那么,在正常軌跡下,他拜荀子為師的難度會降低很多,不致遭到嚴厲斥責。
楊崢本想幫他走捷徑,可惜事與愿違,反而讓他和荀子之間的距離更遠,甚至可能扼殺這段師徒關系。
冥冥之中有天意,歷史已經在改變了。
荀子不再理他,轉而看向張蒼,欣慰地道:“你的感悟最讓我滿意。能從一場釣魚中,看出禮法之爭的影子,說明你很有慧根。跪下磕頭吧!”
張蒼不傻,恭謹地叩首,“弟子張蒼,拜謝師恩。”
他跟李斯一樣,也很精明,但不同之處在于,他不乏真性情,率真自如。他敢于在冬試上談笑風生,敢于仗義出手救楊崢,敢于直言點評青白二人。
他有自己的原則和骨氣,當田甜讓他盡管提要求時,不肯恃恩而驕,情愿選擇沉默。這份心性,是李斯所不具備的。
于是,韓非和張蒼成功拜師,李斯卻被淘汰,遭受沉重打擊。
荀子把視線移向身側。
韓非發表意見后,楊崢就靜靜站在那里,一言不發,后來更是閉上眼眸,仿佛睡著一般。剛才李斯被拒,他也毫無反應,此刻在荀子注視下,他仍然沒有察覺。
張蒼見狀,忍不住干咳一聲,想提醒楊崢,可惜楊崢依然沒動靜。
荀子慈祥地看著他,不知為何,眼角噙著一抹笑意。
“看樣子,你沒讓我失望,是四個人里收獲最大的。如果聽得見,要不也聊聊你的感悟?”
說這話時,他心里其實有些震驚,想不通楊崢明明道心破碎,為何卻在參悟道意,處于這種玄妙難言的狀態中。
這是怎么回事?難道說,脫離道心都能悟道?
他沒看走眼,楊崢的確是在凝神冥想,而非睡著,對剛才的情景產生極大觸動。這份觸動,比張蒼感悟的禮法之爭更深刻。
他悟到了荀派法門的根基,沒睜開眼,從嘴里吐出兩個字。
“王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