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八?”
突兀聽到這個詞,張蒼一時沒反應過來,有點哭笑不得,“楊兄,老師讓釣的是鯉魚,不是王八……”
“哦?”荀子聽懂了,驚喜地道:“你居然悟到了王霸?”
在歷史上,稷下學宮賢才濟濟,上演過很多場著名的辯論,尤其是在荀子和孟子兩派之間,理念爭執最為激烈,包括王霸之爭、禮法之爭、義利之爭、天人之爭以及人性善惡之爭等等。
其中,意義最深遠重大的一場,便是王霸之爭。
在這座戰國大陸上,王霸之爭更是荀孟兩道的根本區別。
所謂王道,是依靠道德禮教,以仁義教化天下,也就是以德服人;所謂霸道,是仗恃武力的強大,假借仁義的名號,以勢壓人,征服群雄。
一言蔽之,“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
孟子堅定主張王道,將仁義道德推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認為只要君王和圣賢能廣播仁義,感化天下蒼生,那么,大陸自然一統。冷酷殺伐,盛氣凌人,這是他所不齒的。
因此,他的門徒弟子養浩然氣,悟正義王道,其道法浩蕩渾厚,威武不屈,頗具正大光明的意味,但缺乏殺伐銳意,重在服人,而非殺人。
能否真正踐行仁義先不論,孟派往往以衛道士的姿態自居。
荀子的理念則更復雜。他同樣崇尚王道,但面對武力為尊的現實,他清醒意識到,游說各國,勸他們自愿推行王道,這不切實際。
秀才遇見兵,只靠講道理是行不通的。亂世之中,只有先把對方打服,讓他不得不坐下來,認真聽你講道理,你的道理才有可能被他聽進去,虛心接納。
連闡述的機會都沒有,怎么可能服人?
荀子的主張是王霸并行,跟禮法兼施一樣,并不排斥相輕,而是充分吸取兩者的優勢互補,既有王道柔和渾厚的一面,又有霸道剛猛凌厲的一面。
跟孟派相比,荀派的風格更強勢逼人,不排斥勇武搏斗。
為了區別于孟派的浩然氣,荀派領悟生出的道意,被稱作霸王氣。
也就是說,此刻,楊崢在悟霸王氣,悟荀派法門的根源。
楊崢閉目凝思著,感慨道:“還是先從釣魚本身說起。剛才二先生有句話,我很贊同,做事的方法很重要,指望火鱗鯉主動上鉤,這不切實際,再像大先生那樣耗下去,只會徒勞無功。”
李斯聞言,絕望的眼神里泛起一絲亮光。
“聽主人的意思,難道他也支持二先生蕭白?如果這樣,就等于是變相支持我。以他在荀子心目中的地位,如果肯替我說情,或許荀子會網開一面……”
只聽楊崢繼續說道:“如何達成目的,讓火鱗鯉主動上鉤,才是問題的關鍵。大先生一視同仁,文取就只能枯等;二先生急于求成,武攻便濫殺無辜,兩人的做法都乏善可陳。”
李斯瞳孔收縮,心臟怦然一跳。
這是什么意思?以楊崢的智慧,肯定不會像韓非那樣,不通人情世故,輕易站隊得罪人。但聽他的口氣,竟是要選擇最壞的立場,一下子得罪兩個人!
李斯是誰都想討好,而楊崢,卻是誰都不買賬。
荀子眼眸微瞇,見楊崢對青白二人都不贊同,饒有趣味地問道:“那你認為,該怎么做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