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宗望想了想,搖頭說:“監寺說的這個辦法雖然好,但只怕行不通。不說那些鐵匠沒幾個會寫字,就算寫了下來,沒幾個能看懂?”
這個時期的華夏百姓**成以上都是文盲,鐵匠木匠等工匠的手藝更多的口口相傳。
魯智深摸了摸自己的光頭,這是個大問題。
正因為華夏文盲太多了。所以讀書人才會這樣吃香。只要能讀會寫的人都能找到一個體面的工作。
也正因為如此,魯智深推出的,只要購買房子,就能入讀學院的圍龍屋才會這樣受歡迎。
龍山書院那些人都是一心要去考科舉的,只有科舉失敗了,死心了,才有能去當賬房書生等職務。
魯智深這個時候要是想在書院開展制鐵、木工等雜役的課程,只怕會被那些孩子的父母活活撕碎。
雖然學院的學生是不行,不過自己手中還有慈幼院。
他們可都是一些孤兒,打著教會他們一項手藝,教會他們賺錢養活自己的本事。
沒有人會反對,反而只會稱贊自己,心善,肯為這些孩子著想。
對,就這樣辦。
先從慈幼院這邊著手,培養工匠,培養自己的親近勢力。
在華夏文化傳承中撬開一個角,等到讓普通百姓都看到學手藝的好處,慢慢接受讓自己的孩子去學手藝了,然后提高工匠們的地位,等到一個新型的階級誕生了,再去改革。
這樣也好過自己一個單槍匹馬去挑戰整個既得利益集團。
一個不好,那可是要成為像王莽這些人的下場。
想到這,魯智深說道:“那些慈幼院的孩子慢慢也會長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他們都是一些孤兒,沒有祖田這些可以繼承,更加沒有父母幫襯。以后他們靠什么來生存?總不可能我們一支養活他們吧!”
討論工廠,工人的事,不知道監寺為什么突然將話題轉到慈幼院的孩子身上。
陶宗望本來就不算聰明,他一時間根本轉不過彎來,回答不上來。
曹正想了想說:“當然是不可能養這些孩子一輩子,滿十六歲以后,他們就要出去自力更生了!”
“我當然知道十六歲以后,他們就要自力更生了。但是他們以后靠什么來生存?種田耕地?打雜當苦力?”魯智深問道。
曹正聽到,無奈地說:“只怕也只能這樣了,雖然很是殘酷,但至少他們還有活下去地機會!”
魯智深說道:“我當然明白,能養活到他們十六歲,讓他們能自力更生,其實已經是很慈善了。但是我覺得我們可以做到更好!”
曹正問道:“監寺地意思是?”
“我們該建立一個學院,這個學院主要是教授這些孩子一門手藝,讓他們成年以后能靠著手藝養活自己,過上更體面的一種生活!”
“手藝?就是像打鐵,木工這種手藝嗎?”
“對!就是這種手藝。只要教會了他們手藝,日后他們去到那里,都能養活自己,養活一家老小。這樣才算對的我們的良心!”
“道理是這樣講,只是監寺,我們養活他們這么多孤兒,每個月花費就不少了,要是再請人教他們手藝的話,只怕花費更大,而且請手藝工匠們教會他們也是一個大問題。誰來教,怎么教?”
“這個可以慢慢摸索,但是我們先要有這個意識,只要有這個念頭。我們終究是能摸索出一條合適的道路的?”魯智深回答說。
經過這一系列的事情,曹正發現監寺每一項決定,雖然看起來有些決定很瘋狂,但事后都證明那是一件非常英明的決定。
現在魯智深提議要再慈幼院開手藝學院,曹正心里覺得,既然監寺提出來的,那就試試吧,或許有奇跡發生了也不一定。
“既然監寺都覺得應該這樣,那我們就試著這樣干吧!”
看到自己的主要錢袋子都同意了,魯智深高興地說:“手藝學院的授藝師傅,我初步設想是這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