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斬釘截鐵道,“吾敢斷言,以韓王之智謀與心性,縱是得了消息,亦絕不舍耗費半分人力物力助梁城眾人遷移,若運作得當,王上之計必成”
隗狀伏地而跪勸道,“王上,縱是此計可滅韓,至多也只能接收韓地災民,我大秦絕不可開關隘放六國流民入秦啊,屆時,韓魏趙失地之民,亦盡數涌入我大秦境內,我秦國人又該如何立足”
桓猗亦拜道,“正是啊王上我關中老秦人數百萬,又豈能讓出耕地與六國之人商君變法之道,是為強我秦人而非助益六國之人吶”
方才跪在地上的文官們,再次紛紛附和勸諫君王,唯有李斯站于殿中巋然不動,以示對君王的支持。
王上此舉,亦有籠絡六國人心之深意,這意味著,王上極有可能動了變商君之法的念頭
若非如此,秦國素來只講戰場之實力,何時會在意民心
這般一來,李斯陡然生出強烈的危機感,他學過儒家,也學過法家,年輕時在家鄉甚至還學過黃老之學,無論哪一門學說,對他而言都不是執念。
他背井離鄉前往秦國,是認準秦國會是最后的勝利者,而舍儒就法,只不過是因為秦王喜歡法家之道。
對李斯而言,只要能得到君王的重用,一切過去的原則與堅守皆可拋。
可他現在最擔心的,是自己在君王心中,已儼然是法家之忠實擁躉若是這樣,在君王欲再次變法之時,便會毫不猶豫帶著防備之心,將他踢出秦國新法的核心隊伍
所以,他必須從現在開始,用實際行動打消君王的固有印象,用無上的忠心向君王證明他李斯在世間忠心的不是諸子百家,而是秦王一人。秦王要行何道,李斯便會第一時間支持何道
只有這樣,依附君王
而生的李廷尉,才能牢牢在秦國朝堂立于不敗之地。
再者,李斯當日亦曾在夜宴之上,親眼見到神畫中秦國與自己那般悲慘的下場,今日這滿朝文武,嬴氏之王族宗親,到最后竟無一人生還,豈能不讓他心有戚戚焉
作為世間頂尖的聰明人,李斯又如何不知曉,若一統六國后再行法家之峻法,絕非守天下之良策
可他不是出身優渥、行事任性的韓非,而是汲汲順應君王之心的臣子,若王上不主動提變法之事,李斯絕不會如韓非那般與君王直言變法,而只會接下來的數年間,旁敲側擊引導君王稍行仁政以存國祚。
總之,李斯此刻的心情稱得上是喜憂參半。
嬴政起身負手緩緩下殿,拍了拍李斯的肩頭,挨個看了一遍地上跪著的大臣們,來到桓猗面前,冷聲道,
“依爾等之見,待我大秦滅了六國,六國之民,難道便不算作是秦人了”
桓猗垂首粗聲粗氣嘟噥道,“縱便皆是秦人,也得分個先來后到,我老秦人在關中辛苦耕耘百年,又豈能讓那些六國人搶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