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聽得女王還未完全康復,心想我要加倍小心才是,千萬別再惹她犯了病。如此一想,便不敢再提通關文牒的事了。
女王見唐僧沉默不語,也猜出了他的心思,便先發制人,道“高僧不必過濾,本王再休息兩日便可痊愈,等本王身體康復了,親自將通關文牒給高僧送去,您看如何”
唐僧聽了,忙道“陛下龍體要緊,待陛下龍體安康,再換通關文牒不遲。”說完之后,唐僧心里直是后悔。心想我怎么不著急西天取經怎能經得起如此耽擱我怎么就順著她話的意思說了這些卻沒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又想你安的什么心通關文牒上蓋個印,多么容易的事你剛才蓋好,現在送給我不就完了為何搞得這么復雜莫非你要故意為難我師徒不成正想著,卻見女王執茶壺為他添茶,唐僧趕忙起身,弄得有點手足無措。
女王邊為唐僧添茶邊道“高僧西天取經,能路過我女兒國,本王真是萬分榮耀。今高僧又能蒞臨御花園,更是蓬蓽生輝,榮幸之至。也算是沾得些華夏大唐之福氣。”女王斟完茶,輕輕放下茶壺,又道“我女兒國遠離華夏大唐,雖也學得不少華夏之法禮,但只是皮毛,卻不得真諦。因而,法禮雖似大唐之框架,但細微之處卻有很大差別。因此,高僧到來,凡禮儀有不同之點,服侍有不周之處,還望高僧海涵。”
唐僧忙道“陛下過謙了,貧僧師徒已很受陛下關照了。”又道“國有大小之別,地有南北之分,不同之國,何況又相隔萬里,法禮自然有所不同。正所謂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規矩。然大理是相通的。貧僧來到貴國雖只有一日,但見城池格局,衣食禮儀,與我大唐國并無大區別,有些地方,我大唐國長安也自愧不如。陛下這宮殿,還有這御花園,建制上似同于我大唐長安,令貧僧有身在故國之感。”唐僧的話,有些是實話,有些則近似奉承,只是想著讓女王開心、高興,不要惹她生氣、犯病,以免耽擱了取經的行程。
女王道“高僧言過了,本宮殿規模上不足長安一隅,形制上也是畫虎為貓罷了,不足掛齒。”轉而問道“高僧能否在我女兒國多住幾日以傳授法禮與我”
唐僧忙道“不可。”唐僧生怕再說了違心的話,于是,趕忙拒絕。話一出口,又覺得生硬無情義,會使女王難堪、不悅,便又心平氣和地補充道“陛下,貧僧受我大唐皇帝陛下之托,到西天佛國取經。臨行前,我皇陛下又親召貧僧至御花園,對天呈誓,與貧僧結為金蘭,可見我皇陛下對貧僧托付之重,期望之大。皇恩浩蕩,貧僧定當竭力報效,唯有自西天佛國取回真經,才能報答我皇陛下之隆恩。貧僧恨不得日夜兼程。貧僧雖蒙陛下厚愛,然而,貧僧皇命在身,不敢應允,請陛下恕罪。”
女王聽了并沒有生氣,她也不敢生氣。她要虜獲唐僧的心還唯恐不及,哪里還敢生他氣,使他不高興好似并不在意地道“高僧肩負如此重任,本王自然不敢強留,高僧莫介意。”又好奇地問“高僧與大唐國皇帝陛下結拜過”
唐僧道“是的。”
女王笑道“如此說來,本王倒是高僧的御妹了。”
唐僧驚詫不解,望著女王。
女王又道:“高僧,您聽我講,國與國之間,友好往來如兄弟,那皇帝與國王也就是兄弟關系,本王便可尊稱大唐國皇帝陛下為兄。高僧即是大唐皇帝陛下之弟,又年長于本王,高僧便是本王的皇兄了。”
唐僧聽了直覺得好笑,心想這哪跟哪啊,我和你八桿子打不著。但又不敢說不,怕惹了這女王生氣。于是淡淡一笑,不置可否。心想隨她胡謅去吧,我與她較這真做什么
女王又道“既然高僧不否認,那我就叫你御弟哥哥了,您就叫我御妹吧。”女王帶著一副認真而又調皮的樣子。
唐僧覺得越發可笑,心想這女王是不是昨日被嚇得神經有了問題亂七八糟的未加理會。心想隨她說吧,越是這樣,越不能嗆她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