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記得木炭這東西應該出現的很早也是,秋娘說了自己見過別人用過,又說木炭金貴,這會兒肯定是有了,只是她們用不上。
盛珺仔細想了想,覺得這大概就和豆腐一個道理。在這個朝代,燒炭會有專門的人做,還要賣炭謀生,普通老百姓并沒有掌握制炭技術的渠道。
這么想來,知識的確是最寶貴的財富,而她卻坐擁一座寶庫,可以各種各樣的技術理論給大家。
眼下的木炭也是一種。
盛珺很快查了資料。
燒制木炭最好的辦法,當然是造一個正式的木炭窯。反正這東西也是生活必需的消耗品,建窯也不浪費,在山里的話,棗兒她們可以挖建一個傳統的泥土炭窯。
就是挖它比較費事,這會兒肯定來不及做。不過沒關系,想要快點用上木炭,還有一些簡易好用的方法。
盛珺說“你們可以弄些黃泥來,搭個井一樣的圓圈形狀,在里面堆積好木柴,找稻草點燃后再用泥巴封頂,下方留些氣孔,等它冒煙到一定程度時火候就差不多了,悶燒一晚,應該就能得到一些木炭了。”
制作木炭的木頭也有些講究,不同木頭做的炭,燃燒時間等等也大不相同,最好是找些果木或者櫟木之類的來做。
而且燒炭時木頭也有損耗,質地不同,損耗也不同。平均下來,大約是四五斤的木頭能燒出一斤的炭。聽起來好像有些浪費,但是完好的木炭燒的時候不會冒煙,且比木柴耐燒許多,熱值更高,還可以用來冶金。
除此之外,木炭還有許多妙用,例如過濾凈化水質,而且還能充當一下化肥,綜合性價比還是非常高的。
盛珺把這些事情一說,大伙聽完,一下就心動了。
冬日里寒冷,大半的時間,她們都打算窩在洞里貓冬。
生火堆的話,取暖做飯都會冒煙,即使洞里是通風的,門也必須留縫,否則煙熏火燎就十分嗆人。
但若是有木炭,門就不用敞開了,關緊后只靠正常縫隙通風就足夠,這樣又能暖和許多,環境也更加舒適。
而且有這木炭,出門尋吃食也好跟這火鍋一起攜帶,野外造飯也能變得容易起來。
它能燒的久,還有那樣多的妙用,這樣的好東西就值得一做。而且它塊頭比木柴更小,也更好囤積,她們這些天可以多做一些木炭囤起來。
說干就干,今晚先把小炭堆悶上,明日起就照方仙兒的說法,挖一個大一點的土炭窯,專門用來燒炭用
不過在做炭之前,方仙兒這邊的東西還沒拿完呢。
盛珺這邊也在琢磨拿東西的事。
這次的能量值實在很多,足足五千點,就是全換成壓縮餅干都有幾百盒。
可是
村人們再拿餅干,洞里就要存不下了,目前存的量應該是能吃半年以上了,且村人們也不是天天吃餅干,她這種壓縮餅干的保質期也就半年,再多的肯定就要放過期了。
盛珺想了想,友情建議大家可以多拿一些火鍋,以及黃桃罐頭之類的吃食,少拿一些壓縮餅干。
這次拿一些火鍋塊,回去后能存放三個月,整個冬天都有肉有菜,日子簡直想想就很快樂嘛。
而且買火鍋還送陶炭火鍋,簡直不要太劃算啦
村人們都很聽方仙兒的話,自然是拿了許多火鍋回去,剩下的就每樣選了一些,即使火鍋價格稍微貴一些,還是獲得了大量的東西。跟倉鼠似的跑來跑去地搬運,終于搬完了。
等最后感恩方仙兒的環節結束,大伙也沒急著回去吃,打算先把木炭弄好。
在方仙兒跟前找了兩塊空地,眾人齊心協力,挖泥的挖泥,拿柴的拿柴,點火的點火,很快就起了兩個小炭堆。等方仙兒看過構造點頭后,她們就用泥巴封了頂,讓那炭火慢慢悶著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