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十八這頭在忙活商隊的事。深居山中的方家村人,則是在熱火朝天地挖建木炭窯。
前些天,她們用方仙兒給的簡單辦法,成功悶燒出了一批木炭,已經幸福地用上了。
這一用,還真別說,難怪那些富人看不上木柴,都要用炭取暖。這木炭用起來還真是輕巧、舒坦又暖和,不用再忍受煙熏火燎,囤積起來也不那么占地方。
為了更好測試木炭的效果,棗兒她們出門尋食的時候,也專門帶了些炭,還拿了個炭爐小火鍋,打算燒飯吃。
吃了一次后,大伙就覺得,這個搭配在野外煮飯煮水時果然很輕便。只用點上火加水煮就行,吃完也不會把地上弄得亂七八糟,很容易就能收拾干凈。
且那燒過的炭灰也是好東西,裝起來帶回去,留著還能當肥用。
大概是由奢入儉難。
村人們體會到了木炭的好處,又掌握了燒炭的方法,就有些嫌棄木柴了。
于是很快就找方仙兒要了挖土炭窯的法子,在附近找了一處小山坡,仔仔細細地挖了個小窯洞出來。
因為他們也是第一回建炭窯,沒敢貪大,就只挖了一個差不多大小的,夠用就行。
方仙兒將建造的方法一說,具體怎么操作,還得靠他們自己摸索一部分,做起來就稍微慢些,活很精細。
畢竟這是極為重要的東西,容不得一點差錯。
辛苦了好些天,終于挖得差不多,一個土炭窯圓滿建成。
只看外表平平無奇。為了收溫,窯門被做得很小,大概只能進出一人的樣子。窯肚內地方就寬闊許多,約莫四五尺高,一丈多的深度,后方開了個煙洞,地面還留著進風的口道。
做好了炭窯,也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采木頭、裝填炭窯,這些都有講究。包括木頭該如何分類、堆疊,樣樣都得考慮到,稍不注意都會影響到炭的成品。
土炭窯出炭比較慢,大概幾天才能燒好一窯。好在得到木炭的數量比之前的簡易炭包更多,品質也更加上乘。
但壞處就是,如果做毀了,就會一口氣耗費大量的木頭與時間。
為了保證出炭,大伙都謹慎至極,每一步都要細細問過方仙兒,確定真的沒問題了再上手。
第一窯的木頭稍微少放些,算是拿來練手的。這樣心里也有底,不怕出錯。
等成功燒出一次,日后再燒起來也更得心應手。
照這樣的速度燒炭,中途不出意外的話,等到天氣更冷的時候,過冬用的木炭基本就能攢出來了,大伙都能過個無比舒適溫暖的冬天。
懷揣著這樣的期待,村人們熱火朝天地干了好幾天的活,終于見到了第一窯木炭。
雖不能說十分完美,但用試了一下,已經讓大伙很滿意了。
總結了一下各方面可以改進的點,燒木炭這事也算是拿捏住了,日后按部就班去做就行,不用再操多余的心。
大伙用這木炭煮
了幾份火鍋慶祝。
一邊吃,才想起來似乎有什么事情忘了。
大牛猛地一拍腦袋“啊呀,這幾天咱都沒去元寶村,也不知道韋叔那邊的情況咋樣了”
棗兒說“應該不打緊,咱們明天過去看看就好”
計劃好出門的事,晚上就早早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