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別人幫忙寫完意見簿,呂勝男回到宿舍,拿出來一個本子,這本子是她大女兒的作業本。
正反兩面都用完了,她拿來在封皮上記賬,主要記的是她們每個月的花銷。
其實每個月的花銷并不大,她節省的很,錢主要是花給孩子們,給孩子們買的香香,給孩子們買的文具,逢年過節,帶著孩子們去縣里看看。
算下來,沒有節日的時候,一個月花五塊錢,大女兒在學校,穿校服,老二老三在幼兒園,穿的是她改小的工裝。
廠里每個季度都要發新的工裝,三個月,衣服還跟新的一樣呢,她都是自己穿著舊的,把新的改改給孩子。
廠里不少人的孩子穿的都是工裝改的衣服,不丟人。
她又從衣柜下面的縫隙深處掏出一個存折,把上面的數跟將來要發的工資加一起,再減去每個月的花銷。
思考良久,她在過年那個月的花銷上填上了五十塊錢。
過年就過的好點,給孩子們買點想要的,她苦了一輩子,不能讓孩子們也苦一輩子。
最后看著算出來的五千三百二,坐在凳子上一言不發。
這其中,一半是她的工資,另一半是她獲獎之后,多余的賣出去的電視、手機之類的東西。
要知道,她來廠里才不到兩年的時間,雖然每次加班她都積極參加。
可是這加班算得了什么,以前她在婆家娘家,哪天不是起早貪黑的干活,誰給她發過一毛工資,還動不動就非打即罵。
跟家里比起來,工廠里的工友們說話好聽,為人和善,偶爾有那么幾個不友善的,那么不礙事,不跟他們打交道就是。
存的這些錢,她也知道不夠買大房子的,那就買個小點的。
郭生是豫省的一個普通農民,今年22,還沒結婚,跟著他爸郭磨子,在縣里的指導下,來到晉省打工。
他們就是在晉省干工程的,他之前沒做過泥瓦工,工頭看他年輕,讓人帶著他干泥瓦工,等到學會了,就把他升成大工。
大工和小工中間的工資差將近一倍呢,他爸就是做小工的,因為年紀有點大了。
工地上不缺工人,缺的是技術工,也不缺年輕人。
上年紀的人通常是做和水泥、遞磚頭這樣的事。
他們在工地上干活,轉過頭就能看到旁邊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
這的車真多啊,一天的車比郭生出生以來見過的車都要多。
這的工地也好,吃的比家里好,都是白面饅頭,有時候還能在菜里找到肉片,工資更是不得了啦,一個月能有一百多呢。
這個工資,等到過年回家,相親的時候,肯定好相親。
年輕人嘛,都喜歡熱鬧,也喜歡新奇,周日放假的時候,聽到工友們說,這附近的麥芒工廠,可是外資公司,工廠外面的供銷社賣什么的都有。
有時候還能看到外國人和豪車呢。
聽著工友們侃侃而談,郭生很是羨慕,他跟父親一樣,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不擅長跟人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