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年紀還小,不懂這些也不妨事,日后您讀書甚至是做官的時候,能記得我這話就行。”
葉居敬只覺得朱夫子說得這話大道理倒是確實一套一套的,但實在是太過于天真,仿佛全都是書生氣,只是不知道為什么心里不知道為什么還是被觸動了一下。
朱夫子見葉居敬不說話,只當是自己剛剛說話太過于嚴厲,把葉居敬嚇到了,倒也不再繼續話題,只笑著說道,“今兒咱們先不講課,我給三爺講一講選官制度吧。”
葉居敬自持在讀書一道上,自己的學問不比朱夫子差,甚至比朱夫子更要好上一些,但在對本朝或者說前朝的歷史和世俗上來說,他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了。
畢竟他是個借尸還魂的,再加上原身不過就是一個小童,平日里也沒機會接觸到這些。
見葉居敬來了興趣,朱夫子這才講了下去。
“前朝官員的來源基本上是兩個方面,其一的蔭封,就比如你父親因軍功而受封國公,你將來便能得到蔭封,具體能得什么官職品級,那就得看父輩們的官職、在皇帝心里的印象和你本人的才干了。”
“而另外一種,那便是科舉了。科舉由前朝的太、、祖皇帝建立,有進士、明經、明算等科目,當然主流的就是進士科了。科舉要從民間選取大才,所以是從縣、府中開始考起來的,分別是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我是前朝的老秀才,就是過了童試和院試。過了鄉試便是舉人,會試便是貢士,殿試則是進士。考到進士,朝堂便會派官了。”
朱夫子說的科舉與葉居敬前世了解到的科舉也沒什么差別,連蔭封也是差不多。只是尋常人家,家中子弟但凡是有點出息的,都不會選擇蔭封這條路子。畢竟蔭封得看長輩們的臉面,更何況,但凡是蔭封出身的,在朝堂上多半會被人看不起。只有科舉才是正統的出身,像那種蔭封的官員,至多到正三品就到頭了。
于是,葉居敬便問道,“那這兩種有什么區別嗎”
朱夫子大抵是沒想到葉居敬會問出這么個問題來,愣了一愣,這才說道,“那自然是沒什么區別的。”
這下輪到葉居敬有些疑惑了,“若是如此,那豈不是那些朝廷官員家的子弟都會選擇蔭封,而且哪怕他們不學無數,也能當官”
“這這確實是一個問題,”朱夫子沒料想葉居敬居然能想到這兒,“但有蔭封制度在,能激勵大臣和百姓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
這話說得朱夫子都有些心虛,作為沒享受到過蔭封制度的人,朱夫子在年輕的時候也沒少在背地里議論過蔭封的不合理。但又不得不說,站在國家的角度,這蔭封制度又確實是不得不,也是一定要存在的。
但是你一個國公府的公子,作為一個利益既得者,你問這問題就有點奇怪了吧。
等等,不對,這小子不會想
著哪怕他不學無數也能當官,以后就不讀書了吧,朱夫子仿佛都看到了一個極有讀書天賦的苗子要夭折當場了。
“但前朝也有不少的勛貴子弟,不通過蔭封而是正兒八經地科舉進身的。”當然了,這些單純地是為了炫一下技,這個就不用跟三爺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