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當今開科取士以來,童生試都不知道考了幾回了,每回光是京城,就能有數以百計的童生誕生,童生自然是不稀奇。十歲不到的稚齡成為童生,雖然少見,但世家打小受讀書熏陶的世家子,天賦異稟的,十歲左右考中童生的不多,但絕非沒有。
只是,這十歲不到的童生,疊加上鎮國公府滿府上下都不會讀書不愛讀書的名頭,這就顯得十分稀奇了。
但凡好事一點的,總得跟著旁人聊天的時候提上一兩句。
再加上,葉居敬是六歲左右才被接到鎮國公府的,這就叫這個傳聞又多了幾分街頭巷尾最愛聽的家長里短的八卦。
這小童生不會不是鎮國公的崽吧不然沒道理會讀書啊,前頭那兩個例子擺著呢。
對于這種流言,鎮國公府才懶得管,尤其是葉奔,只說,“是不是老子的兒子,老子還能不清楚他們不過是嫉妒老子有個文曲星兒子罷了。”
但是,漸漸的,這個流言就開始變味了。
變成了權貴之子大字不識幾個,但卻是靠著顯赫的家世獲得了功名,成了童生。作證材料就擺在那兒,鎮國公連上他前頭的那兩個兒子都是滿京城出了名的不會讀書。
原本,這不過是小眾的流言,涉及到科舉舞弊的事情,坊間也不敢多談論,倒不如那些勛貴家的家長里短。
但偏偏有學子們聽了進去。
自然是有那些落了榜,但偏偏又自視甚高的人,只覺得自己這科沒中肯定不是自己的問題,而是老天不公,考官不公,正是自怨自艾的時候,偏偏又聽到了這種傳聞。
破案了啊,肯定是本屆京城的童生試舞弊,有內幕啊,不然以自己的才華,又怎么可能連這種小小的童生試都過不了。
肯定是那天殺的葉居敬,仗著權貴的身份擠占了我童生的名額,不然上榜的肯定是自己啊。
本朝第一屆童生試的例子擺在那兒,又不是沒有鬧成功的,只要鬧了,皇帝老爺就會重視。
鬧唄,萬一鬧成功了,那豈不是可以把那葉居敬的功名取消了,掉自己頭上了
有些是自視甚高的,有些則是故意鬧事的,更多的那是抱著反正鬧一鬧也不會吃虧的心態的,萬一鬧成功了的。
反正,我這么文采斐然,童生試沒取中我取中了別人,這就是童生試有貓膩,科舉不公。
你看看哪有這么巧的事情,頭名的葉居敬,場場考試都是頭名,還有那第二名的蘇仲卿,場場都是第二,都這么明顯了,你直接說童生就是他們兩個得了唄,何苦再讓他們兩個考上一場,我們當陪跑呢。
又有有心人攛掇,這流言便越傳越盛,學子們更是越想越憤怒,這就演變成了如同第一場童生試那般,有學子開始鬧事,叫嚷著科舉舞弊了。
如今更是能找到地方去“哭墳”了,如今既然已經建成了試院,這里本就是科舉考試的地方,里頭孔圣人也有了,只要往試院門口去靜坐,偶爾再隨著大流哭一哭孔圣人,再嚷嚷幾句科舉不公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