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一把火將這些燒成灰燼。
還要翻出地里面的根系,平整土地,挖出溝壟。
墾田簡單的來講就是開墾荒地,這在歷代的封建王朝尤其是早期,那都是被鼓勵的。不過唐朝的史書中沒怎么記載民間的墾田數據和情況,所以武周時期到底增長了多少的田地,已不可考。
但從一個數字可以看出這項政策的實施情況。
那就是受田率。
眾所周知,受田就是由國家分配土地給符合標準的對象。據考證,武周時期的受田率是26以上,這個數字和貞觀時期差不多。
但是武周時期的人口戶數有六百多萬戶,而李治剛登基那會兒,人口才三百多萬戶
由此可見,這段時期大唐民間的墾田數絕對是不小的
另外,整個武周期間,史書上只記錄過一次饑荒,也可見當時的整個農業和儲糧情況是很健康也比較充裕的。
看到那些良田,西漢的趙過等人都臉上露出欣慰的表情。
他們對水利、墾田等都很了解。
如果一位君王能夠有心于農桑之事,那不管如何,都堪稱明君了。就像是先帝時期的文景之治,同樣也是勸課農桑,輕徭役、薄稅賦。
而桑弘羊等名臣對農桑之事也并不陌生,此時也在絕口稱贊,尤其是桑弘羊這樣對數字敏感的。
“從三百萬戶增加到六百多萬戶,幾乎翻了一番,這可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在他一旁的霍光也點頭道“可見當時的繁榮,亂世和貧困絕對不會讓人口增多。”
所以,這位女帝陛下的確稱得上是一位賢明之君。
但是在宋朝和明朝,這些位于唐之后的朝代,一些學子們卻泛起了嘀咕
“聽上去,這武則天做得很不錯啊,可我曾讀過的書上,卻說她是悖逆庶人,恣情奢縱,遂使農功虛費,府庫空竭矣”
看史書,簡直覺得武帝一朝,一直到玄宗登基前,那可是一副亂世的模樣啊,感覺都快要亡國了
到底哪種說法是真的
在自家的書房內,歐陽修放在手中清茶,看向書案上自己參與編撰的資治通鑒,皺起了眉頭。
除此之外,大唐的工商業同樣有了很大的發展。
雖然當時的經濟理論還沒有得到系統性的發展,統治者們對于國家經濟的認識也都處在一個相對蒙昧的階段。武皇并不能像葉皇一樣,提出很多開創性的經濟改革措施。
但僅從當時航路的擴展以及不停新建的商市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于經濟,武皇一朝是提倡且開放的,而且成效很不錯
武皇坐于堂上,朝中眾臣正在爭議到底要不要對水陸的各個關口征收商業稅。
有人反對,用的理由之一就是如今河流上的船只太多了,如果每個關口都設卡收稅,那會大大的浪費時間。
“宏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1
隨著他的聲音在殿中回蕩,鏡頭轉向了大唐河道上的盛景,無數的船只在寬闊的河面上穿行,而在各大水陸關口,甚至會經常發生擁堵。
船只上升起的風帆遮蔽了日光。
貨物從原產地通過這些河道被運輸到帝國的各大城市,長安、洛陽、益州、揚州、廣州等地的市場上。
在市場上,還活躍了許多來自于西域各國的胡商,他們牽著駱駝騎著馬,將西域的貨物和特長帶入大唐。
而在廣州、交州、登州等海上口岸,時不時就能見到來自于其他國家的船只和商人。
倭國、新羅、波斯、天竺等等,昆侖奴也并不鮮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