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倒沒有覺得有多震驚,傳位給李姓還是傳位給武姓,對于現在剛登上帝位的她來說還算不上個困擾的問題。不過當她看到底下群臣們掩飾不住的歡喜表情,心中嘆口氣。
看來,歸位于李家,依然是眾望所歸啊。
罷了,自己的兒孫們,身上流的可是自己的血。
武皇如此考慮著,錯過了身邊的女兒太平公主臉上閃過的深思神色。
另外,武則天還很重視農業的發展。
武則天還在當皇后的時候,就給李治上過帖子,建議了十二條政策,被李治統統接納,叫做建言十二事。這里面開篇明義的第一條就與農業有關。
路小柒放了一下建言十二事的內容。
開頭幾個大字就是“勸農桑,薄賦徭”。
另外還有廣開言路、宮中工場禁浮巧、以及一些人才的委任和提拔政策。
在武則天登基之后,對于農事的政策基本也延續了“建言十二事”里的方針。
輕徭役、修水利,然后重墾田。
第一項不用多說,簡簡單單三個字而已,但只要了解過古代農民過的什么日子,那么就能知道在古代能夠提出輕徭役的皇帝,那都是真正有功德的。
農民太苦了
不管是哪個朝代,農民們都臉上露出贊同之色,有的甚至是熱淚盈眶。
是啊,他們太苦了
干不完的農活,辛辛苦苦收獲的糧食一大半都要作為稅賦交上去,剩下的只能供糊口,手中也基本沒有余錢。除此之外,還可能會遇上徭役、兵役、天災、瘟疫這些事情。
前者還只是危及自身,但后者一旦遇到就有可能滅門。
當下就有人斬釘截鐵的道
“說得對管她是男是女,只要是能夠輕徭役,減稅賦的,都是好皇帝我們都支持她”
旁人紛紛點頭贊同。
第二項,修水利。
修水利向來是利國利民的功績。不僅可以讓當時受益,還可以澤被后世。
大唐從建立之初就很注重農桑之事,開始修復從隋朝留下來的那些水利工程,并且也自己修建了一些。武則天時期,全部修復和利用了這些水利工程。
一張大唐疆域圖出現在天幕上,清晰的將武則天時期修復的水渠和河流標注在了地圖上。
可以看出大部分是為了農業灌溉,比如升源渠、竇公渠、高泉渠、羊令渠等等。
也有少部分是為了航道的暢通,比如汴州附近的河渠,和泗州附近的新漕渠,都是為了將原來的河道連通到附近的大河,便利于航運通行。
總共十九處,都是在新唐書地理志里可以找到的記錄。
在這樣大興水利之下,當時的中原和江南的某些地區已經形成了一些灌溉網。
鏡頭轉過,可以看到江南連片的水田,阡陌交錯。
更可見到秧苗青翠,在水中茁壯成長。
這個是很重要的,灌溉網是保障農田用水安全的基礎。有了灌溉網的地區,糧食產能才會逐步提高,從而逐漸形成中心產糧區。
第三項,墾田。
穿著樸實的農人扛著利斧和鋤頭等物,砍掉荒地上的荊棘和野草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