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仙畫里的一些觀點也讓他極受觸動。
他決定改日要把新唐書繼續大修一遍。
民間。
老百姓們看得嘖嘖稱奇,這種宮闈秘事誰不愛看呢
“怎么覺得這些讀書人也不怎么靠譜啊。”
“我和你說,之前我們村一個漢子和隔壁的寡婦說了幾句話,但傳到隔壁鎮子就變成了他和那寡婦有染,傳得有鼻子有眼的。又傳到了縣里,就變成了那寡婦的丈夫是被他倆給合謀害死的,還好縣令大人明察,給了兩人清白,不然這跳到黃河都洗不清。”
“對對,閑話傳來傳去就是這樣。太可恨了,若是遇到縣令是個昏官,那怕不得那寡婦都要跳河才能自證清白。”
“嗐,原來這史官大老爺寫史,也和村里頭的婆娘講閑話一樣咧。”
事實上,這件事過去一年多之后,王皇后才被廢。
她被廢的原因,舊唐書上寫是因為王皇后行巫蠱之術,而新唐書上則寫王皇后沒干這事兒,是武則天陷害
而且,在王皇后和蕭淑妃兩人的下場里,這幾本史書又出現了矛盾的地方
天幕上出現兩本書中對于這件事的節選
舊唐書“永徽六年十月,廢后及蕭良娣皆為庶人,囚之別院。武昭儀令人皆縊殺之。”
新唐書“初,帝念后,間行至囚所,見門禁錮嚴,進飲食竇中,惻然傷之,呼曰“皇后、良娣無恙乎今安在”二人同辭曰“妾等以罪棄為婢,安得尊稱耶”流淚嗚咽。又曰“陛下幸念疇日,使妾死更生,復見日月,乞署此為回心院。”帝曰“朕即有處置。”武后知之,促詔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釀甕中,曰“令二嫗骨醉”數日死,殊其尸。”
前者,屬于正常描述,正常的政治失敗的結果。
后者,簡直是現在二流的虐文小說情節里,女主重生前的那一段劇情。
別誤會,王皇后和蕭淑妃才是會重生的女主,而武皇,自然是讀者們恨不得讓她趕緊灰飛煙滅的反派一號,善妒且毒辣的女魔頭角色。
至于李治,則是軟弱無能的炮灰男配。
要我說,還是文人的筆更可怕啊。
更好笑的是,歐陽修和司馬光對于武則天執政的才能,他們是承認的。就是在他們心里,武則天還能算得上是一位女性政治家。
而一位有考量、識利弊的女性政治家卻在剛被立后不久的關鍵時刻就干出了這等慘絕人寰的奇葩事去刺激這兩位后妃身后的門閥勢力
這個時候明明應該以安撫為主啊,而不是小人得志般的愚蠢和狠毒。
他們難道不覺得,這樣的形象是很割裂的嗎
但這樣復雜的詮釋,卻是儒家興起之后的宋朝,文人們對于女皇帝的看法。
女主當朝,必然是恐怖的、讓人懼怕的、違背人倫的。
相反,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里,對宋朝掌權太后劉娥的評價極高。
那是因為劉娥沒有登基,甘愿于待在幕后,然后將自己手中的權力還給了年輕的皇帝。
女人怎么能有那么大的野心,竟然妄圖來統治全天下呢
她們就應該老老實實的待在簾子后,該出力的時候就出力,該退出的時候就退出,千萬不能貪戀權勢。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手段不能過于強硬,不能狠辣,要符合女性“賢淑”的特質,不然就會留下千古罵名
如果說武皇的形象在宋朝的時候還只是被加油添醋了那么一些,整體形象還是位有為的政治家,那么,她到了明清的時候,儼然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了女妖魔。
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這是明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對于武皇的評價。
客不客觀,一目了然。
俗話說,讀史可以明智。但后世的這些知識分子們,從史書中只看到了武則天破壞了所謂的男尊女卑的儒家道統,卻從不反思整個盛唐時期,為何皇權沒有得到限制,為何府兵制會逐漸走向崩潰,為何社會的階級矛盾會越來越深這樣的本質問題。
請問,“明”在哪里
“智”又在哪里
這就是華夏的歷史環境中,對于女性的系統性的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