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的劉秀回到屋內規規矩矩地給嬸母行禮說道“嬸母安康,可有事需要秀幫忙。”他也看得出來,外面的天幕并沒有對嬸母造成什么影響。嬸母面無懼色,和平素沒有任何不一樣。
劉秀的嬸母正在屋內織布,劉伯姬正坐在她的身側看到劉秀過來,趕緊起身打了招呼“三兄,我在和嬸母學織布,你也來了。”
劉家嬸母也停了手中的活計,溫柔的對劉秀說“三郎來了,嬸母沒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只是你坐一會,嬸母有話和你說。”
劉秀應了一聲,便在嬸母旁邊席地而坐,待他坐下,嬸母又拿起紡錘繼續。
織布雖然只是婦人平常生活勞作中的一項,但是卻和耕種一樣是關系到民生的技藝。從周禮開始,就有王后帶領命婦祭祀先蠶的傳統,因此就算是貴族女子也不愿意疏于這項技藝。
不過即便劉秀在家時也經常觀摩母親織布,可仍然每次觀看婦人織布仍然會覺得震撼。麻布是用從苧麻中抽取的纖維再紡成絲線,再按照一套固定的方法將經緯線排布,用梭子穿梭其間。整個過程從絲線變成布帛,復雜又神奇。
但是劉秀看了一會便覺得麻煩,于是問“嬸母想和秀說什么”
“三郎,你一直都是個聰慧的孩子,又穩重又懂事。”劉家嬸母一面繼續織布一面對他說,“你這個孩子或許是注定生來不凡的,只不過現在還需要耐心。嬸母不懂什么大道理,不過三郎你看,織布需要抽絲,耕種需要等待秧苗長成。三郎想要做成什么大事,首先也需要長大,在此之前璞玉尚未打磨,其中藏著的珍寶人們也難以看到不是嗎”
劉秀剛才在叔父委婉的讓他回屋之時,他聽出了其中隱含的意思,就是覺得他年齡尚小加上妄議朝中事物。劉秀雖然不至于不滿但是還是有些不開心。
聽了嬸母的開解,他突然笑了“多謝嬸母,秀明白了。”
然而就在劉秀準備退了出去的時候,忽然聽到天幕之人又一次叫了他的名字,那聲音好像有穿透力一般,即便他在屋里也能聽得清清楚楚。
盡管在心里早有預想可能只是同名同姓之人。但是此時劉秀心里倏然升起了一種宿命般的悸動。
這場起義其實算不上偶然,早在王莽下令改天下田地為王田,不允許私自買賣時,就引來了無數人的激烈反抗,劉氏宗親官僚和地方豪強都曾經舉兵反抗。而這些起義的導火索則大部分都是因為饑荒。
說到這,我們就順便講一講當時的天災人禍吧。
隨著天幕之人的話,天幕上也隨之展現了對應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