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漢中之戰的雙方都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的,在這一場大戰之時,幾乎是出盡了曹魏雙方的良將,很多著名的武將也亡于了這場戰爭之中。至于劉備,他家剛剛取得益州根基未穩之時便強行發動這場戰爭,并且可以說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當地百姓的負擔。甚至在后世一些人的眼中,他們認為這場戰爭的時機并不好,甚至存在著很多戰略上的謬誤。
但是索性劉備勝利了,這就代表著他終于將扼守益州的咽喉要道,完全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
天幕之下,歷史的進程仍在不斷的推演,北方曹操和袁紹的戰爭并不順利,但是對于劉備和劉表來說卻是一個天大的好事。
由于戰爭僵持不下,袁紹一方勢弱,于是歷史再一次重演,他前任南下求援于劉表。和歷史上一樣,劉表身邊的從事中郎韓嵩和別駕劉先等人都是更傾向于曹操陣營的,于是他們勸誡劉表干脆投降于曹操,我要等到最后曹操統一北方,在南下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袁紹求援的使者到來的時候,劉表表面上對使者說,他無心天下之爭,只愿意守住荊州,給這荊州父老一個交代便是好了。可是他卻立即私下征召手下的謀臣集中議事。
韓嵩搶先答道“將軍此事萬萬不可啊,莫要等到以后將軍再追悔莫及。且看如今天下的形勢,中原地區豪杰并起,那曹操與袁紹可謂是兩強相爭。而將軍如今也算得上是此亂世的豪杰之一,您現在坐擁于十萬大軍,卻只是偏安一隅,實在不是長久之計啊”
“哦那依你之見,我當如何”
劉表面上猶豫不決,心下卻已經打定主意,可是卻佯裝不忍,只是發問于他道“哎,吾乃漢室之宗親,食朝廷之祿。雖然現在天下大亂可是少帝仍在,吾豈能棄于朝廷況且,表自知天資愚鈍,恐怕難堪大任,吾心中所愿,不過只在于這方寸之地罷了。”
韓嵩卻回應道“將軍且沒考慮一時之得失,也非將軍,不忠不義。若要使荊州長治久安或是保全自身,都萬萬不可坐以待斃。”
“天下的形勢現在如此,那曹公與袁本初相爭,如果將軍現在既不能相助于曹公爭取天下,又不能相當于袁本初求和,那么等到兩人相爭之后,無論剩余之人是誰,必會歸怨于將軍。將軍此時只有兩條路可走,方能保荊州也是保將軍平安之策。”
劉表順勢欣然同意問道“韓公高見,莫不將此兩句說出,與大家眾人相論,以便分曉。”
韓嵩再次朝向劉表所坐的主位之上長拜一禮,隨即便說道“這其一便是,如若將軍想趁著亂世有所作為,那么不妨就趁此機會天下四起,將軍也隨之起事,從而成就一番大業。”
劉表微笑著頷首,輕輕的點了幾下頭以示認可,卻還是推拒道“此計雖好,可是表實在胸無大志,不行,不行,容我再想一想。”
他一邊忙向眾人擺手推拒,卻一邊笑意盈盈,其中隱含的意味已經明了了。
底下的人立刻明白了劉表的意思,幫腔道“將軍此言差矣,將軍既是漢室宗親,那么也當守高祖之基業,平天下之亂世。況且將軍雄踞荊州七郡,實力與北方之曹公與袁本初,淮南之袁公路,難分伯仲,萬萬不可妄自菲薄,臣等請將軍自立,以荊州為據,立萬世之業。”
劉表還想把戲碼做足,再次推拒。然而這一次韓嵩卻又開口打斷了。
“此為其一,臣知將軍謙虛恭謹,因此陳還有一計,望將軍可以采納。”
他自己剛要開口就被人打斷,劉表心中稍有一些不虞,但是面上卻絲毫沒有顯露,仍然像是一個虛心納諫的諸侯般示意此人繼續。
然而這一次韓嵩說的卻是“常言道良禽擇木而棲,將軍不妨也效法于此。”
聽到這一句話,劉表已經開始面露不悅,可是對方仍然沒有注意到,還是自顧自的在那里侃侃而談,道“將軍不妨在兩人之中選擇其一,跟隨于他,如果彼時此人能夠平定天下,那么將軍的身份自然也能水漲船高。依臣下的愚見,這天下的諸侯之中,乃曹公最為知人善用,實乃賢明之主,因此曹公能吸納賢才,使天下之人歸附于他。這袁本初必定不是曹公的對手,而等到將來曹公平定北方,其目光轉移到江漢以南,荊州自然也不能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