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劉備何等的英雄,季漢多少豪杰英雄,可是他那小兒如今還不是乖乖投降,在洛陽當了個安樂縣公罷了。
那曹操可是更可悲了呢,宦官之后,一步步爬上高位,亂世逐鹿,平素最是多疑。可嘆啊,這魏國還是做了他司馬家的嫁衣
司馬炎笑意更濃,說道“待到日后平定了那東吳,我大晉才是天下之主”
這時的曹魏,大司馬曹真病重。蜀軍即將北征,權衡之下,曹睿改派司馬懿為統帥屯于長安,并且將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魏國將領都交由司馬懿統轄。諸葛亮一方準備圍祁山堡而取之,于是選擇在祁山堡東北方向修筑了鹵城作為蜀漢后方營帳。
司馬懿派了費曜、戴陵先率領四千精兵前往上邽駐守,準備迎敵。而他準備率大軍自隴山道行軍。此時張郃提出了爭議,他以為該分兵駐守雍郿兩縣,但司馬懿認為如果祁山堡能夠擋住諸葛亮分兵才有效,若是擋不住,漢軍主力一到,他們反而會被逐個擊破,于是拒絕了這個提議。諸葛亮得知魏軍的部署之后,讓將領王平留下,繼續領軍攻打祁山堡。諸葛亮則是親自率主力北上上邽。
天幕展示了當時的場景。
剛開始來在上邽的費曜以及戴陵準備和城內的守軍一同出兵攻打諸葛亮,然而第一次正面交戰,魏軍只能戰敗退守。也不知,初戰失利是否影響了司馬懿,還是因為魏軍行軍實在疲憊,在他到達上邽時沒有選擇直接迎戰,而是選擇了退守。
這場戰役可以說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第一次正面交鋒,兩方的態度都非常地謹慎,形成了大約十天的對峙。
按照晉書宣帝紀也就是司馬懿的本紀,還記載了這樣一段內容。說是司馬懿選擇退守之后,諸葛亮到達上邽附近看到了大片麥田上種滿了小麥,但是當時還沒有到小麥成熟的時間,于是諸葛亮派將士收割青麥。雖然破壞麥田可能是戰略之舉,但是漢軍卻不愿意等到五月麥子成熟之后再割,這足以可見漢軍當時糧草不足。但是這段的記載比較模糊,在司馬懿的本紀中寫司馬懿認為諸葛亮思慮多而下的命令少,而且為人謹慎一定會先穩住軍營才能割麥子,所以他兩天行軍一到,諸葛亮便果然立刻撤退。
但是在別的史料里,比如國志的一些注釋,寫的又是魏明帝的大臣本來諫言讓魏國自行破壞麥田防止落入敵手,但是魏曹叡卻派司馬懿護住麥田,兩人又相持一段時間,司馬懿才得到麥子。也有別的說法,但是不管如何諸葛亮選擇了退回鹵城。
甚至于雙方主力對抗的的鹵城之戰,仍然是爭議頗多。扶南只知道司馬懿進軍的時候非常謹慎,在這次追擊的時候,本來已經追到了漢軍,但是司馬懿卻仍然選擇屯住而不發兵,甚至無視了張郃的又一個謀略和將領們的請戰。這也導致了最后結果撲朔迷離,沒有公斷。諸葛亮選擇暫時不圍攻對祁山,將全軍主力調集在鹵城對抗司馬懿。而司馬懿則連同祁山堡,并且張郃攻打原本圍困祁山堡的王平,最后和自己合兵共同打敗諸葛亮。結果諸葛亮行軍讓司馬懿多疑,而被擊敗。
天幕之下,諸葛亮眉心一跳,天幕之人在此所介紹的整場戰役都比較模糊,讓他判斷不出到底是己方有優勢,還是敵方有優勢,甚至這次都沒有說具體的交戰過程。
當然,今后的事情必然會隨著天幕的出現發展出變化,所以當前的論斷并不一定能反映今后的情況。
但是諸葛亮隱隱察覺到不對,或許天幕并不是什么都知道的。
然而,最后的結果兩方卻都不盡如人意。諸葛亮在鹵城敗司馬懿卻不得不斷糧而退兵,曹魏趁此時間出軍追擊的張郃卻在此時被射殺,折損了一員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