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就是宮廷的宴席,丹青畫師,作詩所用的紙筆每樣俱全,倒是不擔心會遺漏什么。
只是很快雄渾壯闊的音調開始變成了婉轉靈動的異域樂曲,甚至有幾分甜美糜爛之感。背后所配的山河大船也在,不經時變成了宮闕萬間。
金箔作殿,錦繡鋪地。宮娥頭上的翠鈿,美人身上的胭脂。當繁華到達了極點,就會有幾分隱隱頹敗的跡象。
李世民心中有所觸動,心中想著恐怕天命之人就要介紹這亡國之兆吧。太過于奢靡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這不是個好兆頭啊。
果然下一刻熟悉的開場白接踵而來。
大家好,今天扶南要講的亂世系列主題是大唐由盛轉衰的節點安史之亂
大唐,由盛轉衰,節點
盡管是心中早已有了一定的預期,但是真看到天幕上講述起這段,還是不由得讓人惱怒頭疼了起來。
短短的幾個字卻讓在場的眾人驚駭得幾乎屏住呼吸。
李世民原本放松的情緒瞬間緊繃起來,難道大唐要亡了嗎天幕所說的安史之亂到底會發生在哪一位帝王頭上
相比于我們上期說的晉朝,唐朝似乎知名度更大,哪怕是在不了解歷史的人群之中,也肯定能知道唐朝,畢竟大唐的詩歌繁榮,給我們中小學背誦課本上留下了非常濃重的一幕,也是童年一大噩夢。哈哈哈,好
了不開玩笑,讓我們來講一下安史之亂。
首先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亂發生在唐明皇李隆基的時候,李隆基那也是一個爭議性很大的帝王吧。
蘇扶南打定了主意,要介紹起這段歷史,無論如何也繞不開李隆基這個人,作為大唐至高的上位者,它的一舉一動才是影響國運的關鍵。
不管是他上未政斗的傳奇經歷,前期的勵精圖治,還是他后期的昏庸無能,亦或是他這個人帶身上有明顯的帝王特質,都是大有可講的。
李世民的心中更是打鼓,唐明皇,這是謚號
如果按照這樣來說的話,照臨四方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內治和理曰明,這應該是治國理政之賢君,若是他引來如此重的亡國危難,為何還會有如此之謚號呢
始皇帝嬴政聽到這一幕也突然心有所感,說道“哦爭議性很大的帝王”
千年萬年之后,他會不會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帝王,是在后世的功德簿上會占據一席之地,還是眾人會感慨秦的苛政。
是的,他并非是什么也不知道,所謂諸子百家,自他還是公子政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儒家的仁政愛民他自然也懂得。只是,秦能統一六國,需要的是法家,整數全國的力量養戰,方能統一六國。
又或者,等到他日以后扶蘇上位,讓付出再進行決斷吧。
他因此也推崇法家的理念,不過現在秦亦然統一六國,他是否也需要更變秦法,這一直是他所考量的事情。
趙恒食指輕輕叩擊桌面,抬起頭來仰望天幕,然而他眼眸中的情緒晦暗不明。一方面他有一些不屑,而另一方面他卻是傾慕。
“這李唐家的帝王啊,可是有兩位都封禪泰山,這玄宗年輕之時也算得是意氣風發,誰能想到晚年如此昏庸,險些釀成亡國之禍。”
可即便如此,他也封禪泰山過啊那是自二皇五帝以來,普天之下的君主沒有不嘆服的大業。可惜宋太祖因為沒能收復北方。而一直覺得自己的功績不足以封禪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