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朕有生之年,能否造就如此功業。”想到這里趙恒的眼眸再一次憧憬了起來,“只是,為何天幕稱呼他為唐明皇呢這似乎不是一個常有的稱呼。”
而另一邊,寶元元年。
年僅二十歲的司馬光剛剛走出了會試的考場,在這個人生起伏的節點,他就突然感覺到心中一陣的暢快。讀書學史,為的不就是當日嗎
天幕降臨,正好可以觀摩古今異事,增長見識。
此時還未在幻海臣服邊緣的司馬光,空有一腔熱血,卻不知道前路要面對什么。但是在當下他只知道這一刻他心境通泰,無比豁達。
說起來李隆基的謚號全稱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這個謚號很長,所以在他身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后世喜歡用廟號玄宗來稱呼他,直到后來,清朝康熙皇帝諱玄燁,為了避諱,所以才改用唐明皇這個稱呼。
扶南解釋一下,雖然這段里主要是講安
史之亂,但是扶南講一下李隆基早年的生活以及他奪權時的所作所為,可能會使大家更了解這個人物,以及他在安史之亂里坐下的種種抉擇。
但是不管怎么說,這并不是一個壞的謚號。也確實,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之初,他也曾歷經圖治,開創了唐朝歷史上頂峰的盛世開元盛世,那個時候政治清明,國家富足,文化興盛。著名的詩人杜甫有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這說的就是當時的盛景,一個小城的戶籍就有萬戶人家,無論是官府的倉庫還是私人的倉庫儲藏的稻米都是那么充足。后世的人在提起這個唐代,大多數時間也會想到這個時代的繁盛,而不是后來的頹敗,大抵有幾分也在大唐出色的文化上吧。
貞觀四年,圍坐宴席之上的君臣庶人都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如果這樣說的話,那這李隆基還是大唐最大的功臣呢,讓大唐的文治推向巔峰。如果是這樣的話謚號就可以解釋了。
可是天幕卻又為何說,這是大唐由盛轉衰的節點
如此賢明之君,難道不應該更上一步嗎就算晚年昏庸,最多也不過是沒有更多的建樹,不至于造成亡國的風險吧。眾人圍坐在一起都不說話,只等天幕繼續。
武周,神功元年。
今年九月剛剛大敗契丹,于是為稱頌功績,武則天下旨大赦天下,改元神功。
武則天極目遠眺,她此時的心緒要更加的復雜,竟然是她的那個孫輩,那個聰慧的孫輩。
想不到她那幾個兒子侄子都不成器,這孫輩竟然有如此出彩之人,可嘆啊,這天下又終歸于李唐了嗎
可是這有才能既是大功也是大過啊,倘若她這個孫輩只是一個平庸的帝王,還會給大唐釀成這樣的災禍嗎
她又搖了搖頭,也未必呀。
至少現在這天下還不是在她手中嗎,今后的路子到底是怎樣的,她這個孫輩到底能不能撐起天下,也未可知啊。
武則天垂眸,略微一思考,便作出了決斷,立刻吩咐宮人說道“傳朕的旨意,楚王李隆基即可入宮覲見。”
說起李隆基這個人,能談論的就很多了。無論是他前期上位的政斗,從風云詭譎的那個紅妝時代硬生生殺出一條血路上位,還是他本人心性涼薄無情對待親眷絲毫不手軟,還是他那段驚世駭俗的情感生活,似乎拿出來任何意見都能為人所稱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