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了這一切的李世民,連連嘆息,說“我看這后輩的子孫倒也有幾分本事。為什么到了晚年就變得如此昏庸無能,享樂以至于荒廢朝政也就罷了,還忠奸不變,還真是要亡國的征兆啊。”
魏征趁機上前覲見,深思了一個拜禮之后說“陛下且看,君王對于天下百姓的影響如何之大在君王的一念之間,天下的百姓就可能因此而受到戰亂。可見為君者當克己少欲以天下為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啊。”
李世民已經是習慣了魏征時不時地就要拿各種事情向他進言了,他自然是沒有拆臺,趕緊應承了下來。
另一個時空之下劉徹的關注點卻不在這件事情上。
他略微沉思之后便發出疑惑,“天幕一直在說,這場劫難只是那唐朝由盛轉衰的節點,有之前秦末亂世為佐證,天幕從來不會妄言。那么為何即使遭遇了如此大的戰爭后結之后,那后世的唐朝還能續命,又是什么樣的將領才能結束那場戰爭”
劉徹向來愛惜英雄,自然是對此深感興趣。
開元三年,剛剛登上帝位的李隆基憑欄遠眺,心中莫名地一陣惆悵。
是的,他上位之路不安穩,也不算太光彩。但是他私以為實在也算不上一句刻薄寡恩,當時的那種情況如果讓他的大伯母韋氏和堂姐安樂公主把控朝堂,那指不定是要生什么亂子的,所以當時的情況宮變已經可以算得上是最好的選擇。
至于不顧父親的勸阻執意誅殺姑母,這確實有違孝道,但是這也是迫不得已呀。姑母太平公主雖然和父親有兄妹之情,但是可不見得和他有一點姑侄之情。比起自己的父親,李隆基相信自己更了解姑母,因為他們本質都是一樣的人,生來就渴望權力。于是,姑母上位之后還妄圖攝政,以后不惜政變謀反。
所以他誅殺姑母,不過就是成王敗寇罷了。難道當時如果是太平公主贏了,他李隆基還能留著一條命在嗎
至于后面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李隆基更是覺得有些疑惑。他是寵愛武惠妃,但是他真的能因此就廢掉王皇后,還因為她和臣子的幾句讒言就下旨誅殺了自己三個兒子荒謬的還有后面,他竟然會在武惠妃死之后就納兒媳壽王妃為貴妃
可是越往后聽,李隆基忽然越覺得可怕。假使以后,他真的又變成這樣的人了,那恐怕大唐的國運還真的要亡在他手上了。還好,現在就提早得知了一切,還不算晚。李隆基相信憑借著勵精圖治,他一定能延續當年的貞觀之治。
我們之前聊了這么多前情,也該說說安史之亂了。公元755年,也就是唐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那天,安祿山以奉皇帝密旨討伐楊國忠為理由在范陽起兵。
而據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有兩件非常可笑的事。一個是唐玄宗在此之前,只要一聽到有人說安祿山即將謀反就會大發雷霆,并把這個人抓起來,交由安祿山處置。而另一件事是就在安祿山謀反的同年,他的長子安慶宗被賜婚宗室之女榮義郡主成婚。按理來說這樣的大事,父親總得出面吧。然而安祿山推遲沒有來到長安。其實從這些事情上,李隆基本來可以提前預判,偏偏所有的先機全部都讓他錯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