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卻已經不愿意再戰。
甚至有人向哥舒翰進言說“將軍糊涂啊,你在此朝廷分憂,那殿上之人可真的信任于你更何況還有人就是想要治你于死地呢,您帶兵迎敵卻落得一個大敗不正是給他們的把柄嗎高仙芝的下場可就在眼前,不得不防啊”
哥舒翰已然明白他們言語中的意思,無非就是說,他也投降好歹還能保住性命。可是,哥舒翰卻也知道,一旦投降,不但會給自己的青史上平添罵名,更重要的是安祿山向來與他不慕,如今成為他的階下之囚,必然會蒙受屈辱,還不如就此赴死呢。
他長嘆一口氣之后便說“我意已決,寧愿赴死也絕對不降。”
可是他卻不知道這個時候,形勢已經由不得他了。
裨將火拔歸仁銀河眾人代替他做了決斷,將哥舒翰挾持并綁于馬上,帶領一眾人等直接歸降叛軍。
天幕再次轉換,哥舒翰被綁縛在安祿山的營帳之中,這時儼然已經淪為了階下之囚。
安祿山而且場景卻是神彩飛揚,想來當初時候,兩個人同朝為官,卻多有不慕,他雖然也算得上是位極人臣,就是避免不了受到一些朝臣的攻陷。
而這哥舒翰便是其中之一,卻沒想到這一招翻身,他以自立為帝,可是對方卻成了自己營中的俘辱,那還不是任他折辱
于是安祿山來到哥舒翰身旁,故意笑著問他說“哥舒翰,事到如今,你還有什么可以說的你過去不是一向瞧不起我嗎如今呢”
安祿山的話語已經明顯帶了幾分嘲弄諷刺的意味。
此一時,彼一時。
哥舒翰事到臨頭,最終沒有了當初的膽識,舍生取義容易,可是真要讓人慷慨赴死,那還是舍不得的。名稱和性命相比,當然還是命更重要。只要是有一線生機,沒有幾個人選擇直接放棄。
況且安祿山的叛軍此時勢力大增,直指長安,他日奪取中原也未可知啊
于是哥舒翰下跪請罪,俯首稱臣道“當初是有眼不識陛下,所以才落得今天這步田地,陛下自然是天下之主,天命所歸。臣陛下請罪。臣愿意將功折罪,對比一下招降能臣,一舉攻克唐軍,平定天下,奉陛下為萬世之主”
哥舒翰不但做一下得如此許諾,也確實寫信給他的昔日同僚,勸降于他們。安祿山大喜過望,竟拜他為司空。
只是,這些人的下場也沒好到哪去。安祿山為了拉攏哥舒翰,將火拔歸仁直接處斬,而哥舒翰那也只不過是僥幸多活了一時,在得知是他勸降無望之后,安祿山并將他關押起來,最后將他處死。
不過如果放在安史之亂的全局來說,這些人的生死都是微不足道的。而在洛陽與潼關兩方重鎮相繼失守以后,下一個淪陷的自然便是長安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