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周的世官制,也就是父死子繼,到先秦以商鞅為首的軍功爵制,以及一些走偏門的路子的為官方式,再到漢代的郎選制,工作滿三年,就能夠給兒子或者兄弟給個官職,以及孝悌力田,到后來的察舉制也就是大眾所知的舉孝廉。
時至曹丕時代,或者說魏國之內,發生改變。
這事情的背景,發生在黃初元年,也就是曹丕登基為帝之時,陳群上書,由曹丕拍板,對曾經的察舉制的改革。
此話一出,被點名的陳群,在那一瞬間得到了和曹丕之前的同款待遇。
再想想陳群的家世潁川陳氏,頓時感覺到這里面有貓膩了。
原本還置身事外的陳群霎時間直接跌進泥坑之中“”
雖然還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但是怎么想都不可能一上來就奔著那種程度去的
要不然怎么會被認可的
被認可自然是有價值的
不過這個冤,陳群沒法喊,事情當前只能深吸了一口氣,試圖裝作身正不怕影子斜的樣子,順便在心中希望這個東西公正一點,實在不行
鍋多分給后人,或者多分二公子點。
不過仔細想想前者或許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些,而后者他大概還是要被連坐。
嗯
此刻陳群只能想想二公子日后的確是一個明君,不錯的明君,雖然在有些問題上有毛病,但是終歸還是明君。
就像是那方鏡曾經所言。
不過想到這里,陳群想起了那方鏡所說的二公子小心眼
這
陳群更加沉默了,目光望向曹丕的背影,心思復雜。
曹丕此刻目光仍舊落在方鏡之上,并未去看陳群如何,但是實際上曹丕在心中已經恨不得扎陳群小人了,合著就是你小子害我的
覺得我距離繼承人的位置不夠遠
陳長文你是子建派來的奸細吧
那個大魏忠臣會不是你啊
在曹丕心下恨不得閃過無數念頭的時候,方鏡的畫面也仍舊在繼續。
九品中正制,顧名思義,把人才分為九品,如何分呢看家世、看為人、然后定品。
當然,我們要肯定的是最開始的時候,家世這個重要,但是還沒有后來那么重要。
州設州中正官,各郡設郡中正官,倒是能夠看得出來類似舉茂才和舉孝廉的,畢竟漢代的察舉制實際上也是從郡到州,不過區別在于漢代的人才推薦,需要過筆試,然后留用觀察,最后在年齡上還要年滿四十,除此之外如果被舉孝廉的人有問題,推薦人要被追責,當然某些權利大,甚至皇帝看了那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曹某人,這種能開綠燈的人不在這范圍之內。
雖然綠燈這東西曹操不知道,但是就結合一下這話,這意思那就很顯而易見了。
不過曹操的面色卻是不改,當年這般的也不止他一個,不過也的確說明大漢當亡了。
這么想想曹操心態稍微好了一點,唯一的問題是這個九品中正制
家世
這個東西或許的確會被拿出來參考,但是首先就不應該把這種東西徹底直白地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