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說的,皇帝又皺起了眉,這話自己怎好和太后說啊。
不過隆科多這話也說得對,太后如今身體本就不好,若是自己再把老十四打發走了,只怕太后更會郁結于心,要是到時候鉆了牛角尖,那自己后悔都來不及。
這到底是自己的親娘,雍正再怎么樣也得考慮一下她的感受,而且如今的雍正不同于歷史上的雍正,現在的他是持詔登基,底氣到底也足一些,因此這會兒的心胸也就稍微放的寬廣了一些。
“那便算了,原本朕想著,老十四桀驁不恭,想讓他守陵,也是想讓他仔細思索皇考在世時的教導,只是到底太后病著,朕又因為朝政,不能長久承歡于膝下,那便讓他回去吧。”
見著皇帝放棄了這個想法,隆科多也松了口氣。
如今皇帝登臨大寶,其實根本就沒必要對這些皇室宗親大揮屠刀,一方面這不利于皇帝自己的名聲,另一方面,想要拔除這些人的影響力,其實還有更好的辦法。
比如分化他們的黨徒,比如慢慢將他們邊緣化。
鈍刀子磨肉,只要這些人手里不掌權不掌兵,玩完是遲早的事兒。
何必要打要殺的,到頭來自己也落不著什么好名聲。
最后原本要大禍臨頭的十四貝子,還是全須全尾的回到了京城。
不過他自己卻是沒什么感覺,每日照舊還是飲酒發牢騷,便是前往太后跟前侍奉,那也是牢騷不斷。
太后一開始還聽之任之,但是很快,在皇帝和太后談過一次話之后,太后卻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脈一樣,在某次十四貝子入宮再一次抱怨皇帝刻薄寡恩之時,狠狠的斥責了小兒子一頓。
聽說當天十四貝子出宮的時候,整個人都蔫頭搭腦的,而皇帝這天中午吃飯的時候都多吃了半碗飯。
不僅如此,太后還讓人去十四貝子府上傳了懿旨,當著所有人的面又把訓斥的話說了一遍。
聽說十四貝子被訓的臉都綠了。
不過這些皇宮秘聞隆科多當然不知道了,他只是在看到這個結果之后,便知道皇帝采納了自己的諫言。
皇帝斥責弟弟當然也很合情合理,但是難免落下一個不好聽的名聲,還會讓人懷疑皇帝這是不是心虛,所以想要找茬害自己的弟弟。
但是太后斥責自己的兒子,卻沒有人能說出不對了,畢竟母親訓兒子天經地義,你們誰還能比太后更懂自己的兒子
如此結局,隆科多也就放心了,只希望經過此事之后,這位歷史上的孝恭仁皇后可千萬別又早死了,不然皇帝再落下一個逼母的罵名,隆科多可不敢保證他會不會再次破防對線。
但是現在的皇帝還是很高興的。
有天隆科多入宮奏報朝政,皇帝高興的和他說“太后果真是知曉大義的慈厚之人啊,若是這番斥責能讓老十四也知道公忠體國的道理,朕又怎會吝于王爵的封賞呢”
隆科多一聽這話,一邊高呼皇上圣命來拍馬屁,一邊心里卻琢磨,皇帝話雖然這么說,但是他看十四貝子這個王爵卻是夠嗆。
和皇帝爭奪過儲位的政敵,皇帝能讓他有個善終已經是看在一母同胞的份上了。
處置完了叛逆的弟弟,自然也要提拔一些聽話的弟弟做牌坊。
雍正在這方面還是很舍得的。
就在同一個月皇帝命怡親王胤祥總理戶部,并且冊封胤祥的長子弘昌為貝子,之后又晉封先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為淳親王,還讓他與誠親王一起給先皇的景陵寫碑文。
之后又經怡親王推薦,冊封先皇十七子胤禮為果郡王,讓他入了理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