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齡第一天還不太放心他,讓自己的長隨在旁邊協助,等過了幾天,見他干的有聲有色,便也讓他自己獨自行事了。
至于張鶴齡自己,則是去考察幾個對玻璃采買有興趣的皇商。
前幾日,玻璃廠制造出了第一批玻璃制品,張鶴齡拿進宮里獻給了皇帝,皇帝看著這晶瑩剔透花紋素雅的杯子,一時間愛不釋手,還拿出來幾個賜給了幾個臣子。
其中便有幾位閣臣還有六部的尚書們。
一時間皇家玻璃廠中生產的玻璃制品就成為了上層社會的風潮,而這些商人們,也如同聞見了血腥氣的螞蟥,接二連三的湊了上來。
張鶴齡這幾日幾乎是酒局和飯局一個接著一個,一開始商人們的邀請他都去,但是后來他就是有選擇的去。
一些風評比較好的商家來請時他才去,那些橫行無忌的商戶,他也是拒絕的干脆利落。
不過半個多月,張鶴齡就挑選出了幾個合適的經銷商,不過一時半會兒的還沒有都定下,只是有了個大致的名單,最后的確定,還得看皇帝的意思。
不過在這之中,張鶴齡也偷偷夾雜了一些自己的私心,這些商人中,雖然江南的最多,但是也夾雜了不少西北和東南的商人。
尤其是東南的商人,張鶴齡最為看重,因為他心里清楚,這些人,絕對或多或少都從事了海商走私的行為。
明朝是不許海外通商的,可是巨大的利益誘惑下,又有那個商人能忍得住呢
目前明朝的海商貿易肯定還沒有明朝中晚期那樣多,但是一定是早就有了苗頭了,不然那些玻璃制品又是怎么傳入中國的呢
張鶴齡的目的就是,先通過這些海商,來獲得玉米紅薯等高產量農作物,然后再通過這個借口,慢慢打開海外通商的政策。
所謂閉關鎖國四個字,對于中國的傷害真的太深了,張鶴齡不愿意再看到日后的中國再發生歷史上那樣慘痛的教訓。
雖然張鶴齡懷著這樣的心愿,但是目前為止,他的這個心思還沒有人看出來,大家只以為他是為了能讓玻璃制品銷售到全國各地,這才每個地區都挑選了經銷商。
也是因此,一些比江南山西等地體量小的商戶們也終于有了出頭之地,開始頻繁的在京城中活動了起來。
而張鶴齡與商戶親近的這個行為,自然是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鄙夷,尤其是劉健,他在知道張鶴齡想要將玻璃廠的玻璃賣出去之后,便立刻上書彈劾張鶴齡,說他與民爭利。
而張鶴齡也早就料到了這些人的反應,立刻上書自辯。
自己并不是與民爭利,而是因為玻璃廠在供應完皇室之后,還有剩余的產品,他為了能讓皇帝與民同樂,便決定將這些玻璃制品都低價售出,而售出所掙得的錢,一部分入皇帝內帑,一部分入國庫,他分文不取。
他這一下子將利益都拋了出去,一部分拋給皇帝,一部分拋給戶部,反正戶部尚書算了算賬,是不好意思再吭聲了,其實他心里也覺得,這是樁好買賣。
但是其他人就不是這個想法了,許多言官們開始批評張鶴齡弄商賈事,與民爭利。
而張鶴齡自己在上完自辯的折子之后,就再不吭聲了,任由他們隨便辱罵,自己依舊自顧自干好自己的事兒。
皇帝對于這些參奏的奏折也留中不還,君臣兩個都裝死了。
而這些言官們也沒想到張鶴齡的臉皮竟然這么厚,被人如此參奏,還每天笑瞇瞇的上朝辦公,與那些商人們的交往也沒有停止,仿佛根本不以為恥。
這下子換到言官們心態爆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