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齡這邊開始謀劃捉人,張家自家的事兒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這一日,張鶴齡的姑姑張氏突然上門走親。
張鶴齡的姑姑是他父親張巒的幼妹,說是他姑姑,但是其實也就比張鶴齡大了七八歲,張鶴齡小時候還是姑姑帶他玩的。
等到姑姑長大了,張巒就將妹妹許配給了自己一個同窗叫沈祿的。
因為當時張家也還沒有發跡,沈家的狀況也就和張家差不多,沈祿也是一個舉人,不過沈家的底蘊強些,沈祿多年不第,就由舉人之身授了通政司經歷。
后來張家起來了,弘治帝登基,張鶴齡的這個沈姑父也升官了,如今是通政司右參議。
因此自打張家入京之后,姑姑張氏就和家里的關系十分親厚,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門拜訪,因此這一日她的拜訪張鶴齡也就沒放在心上,一邊讓妻子王氏準備招待姑姑,一邊自己親自將姑姑迎了進來。
姑姑自打成婚之后,日子應當還過得不錯,看起來精氣神很好,見著侄子親自來迎接自己,笑的眼睛都瞇成了一道縫。
“好孩子,幾日不見,竟是又長高了一些。”
他這個姑姑,雖然只是比他大了幾歲,但是最喜歡在他面前充大人,索性張鶴齡也不在意這個,只是笑著道“姑姑的氣色也比上次好多了,表弟表妹們可都還聽話”
姑姑嫁進沈家快十年了,為沈家誕下一子一女,表弟叫沈明,去年找了張鶴齡的關系,入了京中最有名的一家私塾附學,聽說書念得還挺好的。
“好好好,都好。”一提起子女們,張氏笑的越開心了,她如今真真是事事如意,不管是子女還是家事都是妥妥當當的,而她能有今日,也是多虧了有個好侄女。
“我前段時間聽你娘說,延齡的婚事還沒個下場,便一直掛著心,結果沒想到,昨個我去串親戚,卻聽人提起一樁好親,我因此念著咱們家延齡,這才著急忙慌的上門來和你說。”
他這個姑姑向來是火急火燎的,見她這么說,張鶴齡也不著急,笑著點了點頭“有勞姑姑操心了,先不著急,慢慢說。”
張鶴齡不認為姑姑能聽說什么好親,畢竟姑父是文官,和他們這些勛貴外戚就不是一個系統的,就算能聽說一兩個好姑娘,和張家的情況也不太搭配。
但是張鶴齡還是愿意聽姑姑慢慢細說,畢竟他也知道,姑姑這一片心意還是好的。
張鶴齡領著姑姑去了后宅,王氏已經準備好了待客的禮儀,人就在二門上候著,見著姑姑進來,笑著迎了上來。
張氏對他這個侄媳婦的知禮十分滿意,兩人手挽著手有說有笑的入了內宅。
等幾人坐定,姑姑張氏這才迫不及待的說起了自己聽說的好親。
“我們家里和武安侯家有親,前幾日我跟著我婆婆走親戚,剛好就去了武安侯家一趟,大家坐在一處說話,說著說著就提起了小輩的親事,我就說起了延齡的事兒,結果不知怎么的,武安侯家的那位太太,卻突然說,他們家有個親戚家的姑娘,也是老大不小了,至今還沒有說人家。”
說到這兒,張氏做出一副神秘的姿態,壓低了聲音道“你當她說的是誰,竟然是英國公家的姑娘”
張鶴齡頓時被唬了一跳。
英國公張家,那可是從靖難之役就開始受封的頂級勛貴人家了,綿延這么多代,一直很受皇帝的信重。
這樣的人家,怎么會看得上他們家呢
張鶴齡完全不信這是什么見鬼的巧合,這肯定是早有打算。
張鶴齡一時皺起了眉,而張氏看著侄子如此,便有些著急“鶴哥兒,你還猶豫什么啊,這么好的親,錯過了這個村可就沒這個店了啊”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