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一日之后,張家與游家的關系就親厚了許多,等到第二年游家表妹正式嫁給英國公府的時候,整個昌國公府都去參加了婚禮。
當然了,因為遠近親疏的關系,昌國公府走的是游家這邊的禮,而弟弟建昌侯府則是走的英國公家的禮。
畢竟英國公好歹也是張延齡的岳家。
不過不管走的哪家的禮,這一次的婚禮也算是把三家的親戚關系給拉到了一起,英國公張懋對于張鶴齡十分欣賞,這一日吃完席之后,還將張鶴齡叫到書房去說了好一會兒的話。
張鶴齡也從英國公的言語間看出了這位老人的政治智慧,他是少年承爵,九歲就承襲了父親張輔的英國公爵位。
當年的英國公府面對著什么樣的局面呢
英國公張輔戰死土木堡,更加年長的嫡長子張忠殘疾,因此無法襲爵,張忠的兒子張杰,被人質疑血統問題,也無法襲爵。
最后爵位落到張懋這個九歲孩子身上。
但是即便開局如此不順,張懋卻因為出色的騎射能力,終于在憲宗一朝發跡,被皇帝看重,歷掌京營和五軍都督府,始終為帝王心腹,如此也能看出他不是簡單的人。
一個孩子在少年時,在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還沒養成的時候,就經歷了喪父之痛,同時也迅速從一個備受疼寵的孩子,成為一個家庭中地位最高的人,沒有父親兄弟的引導,沒有長輩的約束,其實是很容易養成紈绔習性,甚至說很容易過上醉生夢死的生活,至此一蹶不振的。
哪怕皇帝日后有意提攜軍功勛貴,如果他自己本身就是一灘爛泥沒有能力,那也不可能通過帝王的考察,那估計張家也就這樣了,渾渾噩噩一輩子,更別提什么咸魚翻身了。
如此就可見張懋此人的自控能力,以及他性格中的某種特質。
因此即便他及至如今也沒有什么功勛在身,張鶴齡也不會小看他。
兩人聊了許久,一開始只是聊了一些家事,比如張懋對于世子張侖的教育問題的擔憂,他認為張侖過于老實文弱。
張鶴齡就安慰他,孩子老實也未必不是家族之福。
畢竟像是英國公府這樣已經走到頂的功勛貴族,若非是英銳果決至極,否則老老實實的才是生存之道。
張懋自己應當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因此在聽到張鶴齡的話之后,也笑著點了點頭。
等說完家庭子女之后,兩人的話題這才轉向朝政,英國公切入的點很巧妙,他是拿太子說話的。
他說最近聽人說,太子身邊的一個小太監劉瑾十分得太子的喜歡,前幾日太子還讓劉瑾出宮幫他采買民間之物。
張鶴齡聽到這話,心下微頓,面上卻是笑了笑“太子年少總是對外界的事物十分向往,這也是人之常情。”
他是知道劉瑾出宮這件事的。
甚至可以說,他是第一時間就知道了,因為他一直派人盯著劉瑾的行動。
而他在知道此事之后,也沒有第一時間就去給皇帝打小報告,甚至也沒有去直接批評太子。
他很清楚,就現在太子這個年紀,那正是一個孩子最叛逆的時候,你越是教訓他,他越愿意和你對著干,現在不管是自己還是皇帝因為此事去教訓他,想必只會起反作用。
因此他先是查明劉瑾出宮到底是要采買何物。
打聽清楚采買的是前幾日入京的一個小花豹崽子之后,張鶴齡一時間有些出離憤怒了。
怎么大外甥的審美這么奇葩,而且死性不改,他還當自己已經控制住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