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知道劉健都開始急了,面上忍不住露出笑意“好啊好啊,想來他很快就會有動作了。”
張鶴齡也跟著點了點頭“那之后之事,臣便按著皇上的吩咐行事了。”
畢竟之后張鶴齡可是要和皇帝唱雙簧了,還是得提前和皇帝打個招呼。
而正德帝自然也不會在意這個,只是隨意的擺了擺手“依計行事便是。”
“是。”張鶴齡恭敬應下。
之后的事情也果然如同張鶴齡想象的那般,劉健此人雖然看起來剛直不阿,但是也不是什么橫沖直撞的大傻子。
在處理這件事時,還是先繞了一個圈子,給自己和皇帝之間留了些許余地。
比如說他并沒有直接自己給皇帝上書,而是讓自己的一個御史門生先行發起了一波攻擊。
那位御史使用了極為激烈的言辭,質問皇帝是不是想要在東南沿海開戰若是真的開戰,那將引起很壞的社會反響,最后甚至上升到國將不國的高度之上。
用詞十分驚悚,但是你也不能怪他,畢竟御史這個職業,干的就是風聞可奏的活兒,即便最后發現是一場烏龍,皇帝也不能處罰御史。
但是即便如此,這封奏疏也是足夠有分量的,一出來,就震撼了滿朝文武,大家都很驚訝,這到底是哪路猛人,如此敢為天下先。
而皇帝在看了這封奏疏之后,卻并沒有生氣,只是回復了幾個字流言而已,何至于此。
竟還是沒有正面回應這個問題。
劉健一時間覺得有些棘手了,他不否認自己讓門生寫出那樣聳動的奏疏,是想要借此嚇住皇帝,畢竟皇帝年輕,對于治國理政也沒什么經驗,應當很好哄住。
但是他沒有想到,皇帝的意志竟然如此堅定,這樣都還是不疼不癢。
劉健沉默了一日,最終也上了一封奏疏。
這次就沒有上次那樣激烈了,劉健只是說了一下東南安定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同時建議皇帝可以向臣民們表示沒有用兵之意,如此才可以平息流言。
而皇帝在看了這封奏疏之后,只回復了三個字知道了。
然后再無音訊。
即便下一次上朝,劉健又再一次提起此事,皇帝依舊還是那句話,流言不可信,對于東南,他自有處置。
這樣模棱兩可的話,幾乎讓滿朝文武抓狂。
最后其他三個閣臣也忍不住了,都上書詢問皇帝對于此事的態度。
皇帝也都哼哼哈哈的應付過去。
就這么不清不楚的把朝臣們釣了一個多月,眼看著都快要把這些人釣的精神失常了,皇帝這才在收到一封東南傳回來的奏疏之后,請了三個閣臣去談話。
張鶴齡沒有參與這次的談話,但是他知道他們會說什么,無非就是東南倭寇襲擾,皇帝想要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