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臣們看來,皇帝這是要圖窮匕見了。
他們肯定不會輕易接受的,畢竟如今的倭寇,可不像嘉靖年間的那么厲害。
最后事情的發展也沒有出乎張鶴齡的預料,聽說皇帝與閣臣們發生了巨大的爭執,最后也沒能達成一致,劉健回去之后,甚至干脆就被氣病了。
如今只剩下李東陽和謝遷兩個人在內閣中苦苦支撐,兩個人干三份的活,這就是惹怒了皇帝的福報啊。
李東陽熬了三天,終于決定再不能這么下去了,他知道劉健之所以會得到消息,也是昌國公透露的,而如今皇帝和朝臣們如此對立,他便也想找昌國公從中調節。
李東陽和張鶴齡之間的關系,那還是很不錯的,起碼比劉健要好得多,因此李東陽上門,兩人之間的氛圍,也比上次要松快許多。
兩人先是談天說地,又聊到詩詞歌賦,各自互相吹捧一番,然后這才聊上正題。
“國公爺或許已經知曉了,皇上果真要對東南用兵。”
張鶴齡聽到這話抿了抿唇,許久才嘆息一聲“皇上自來便有大志。”
這話雖然聽起來像是在夸贊,但是李東陽還是很敏銳的捕捉到一絲不同意。
他立刻道“皇上有大志是好事,可是如今國家西北本就不穩,如何又能輕易攪動東南,而且東南不過是疥蘚之患,并未到這個地步啊。”
張鶴齡搖了搖頭“我本也是這般想的,只是皇上說,今日看起來是小患,但是若是不管,那他日定成大患,他對此事十分堅持。”
李東陽眉頭緊皺,心中滿是憂慮,許久才小心道“那國公爺可不可以從中勸和一下,至少也得讓皇上明白其中利弊啊。”
張鶴齡還是搖頭“我何曾沒勸過,但是皇上這般聰慧,自也是早就看明白了其中道理,哪里又能勸得住呢。”
看起來昌國公果真是站在他們這邊的,李東陽心中松了口氣,繼續道“也不求皇上徹底改變心意,至少應當慎重考慮此事,或許可以找個更柔和的方法來處置此事。”
好嘞,果然上鉤了。
張鶴齡心中欣喜,面上卻不動聲色,疑惑道“換個法子李公心中難道有什么謀略”
世人都說,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可見在大眾眼中,李東陽都是一個很有謀略很有城府之人,張鶴齡也想看看,這位歷史上有名的謀略之臣,會做出何種判斷。
李東陽略皺了皺眉,低聲道“前幾日皇上拿了東南的奏疏,于我等看了,我這才知道,原來如今的這些倭寇,竟大多都是我大明百姓,倭人只占其中一部分,這些人生活困苦,又無田畝,因此只能出海討生活,如此便也聚集到了一起,成為了海盜。”
說到這兒李東陽苦笑一聲“如此行徑,卻是我這個為人臣子的過錯了,竟是一點都不知道。”
張鶴齡沒有理會他那句自嘲的話,只道“此事我也知曉,皇上也是因為此事,心中不安,生怕激起更大的民變。”
李東陽也能理解皇帝的心情,又道“既然這件事情的根源在于百姓生活困頓活不下去,或許我們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件問題,可以用荒地招攬這些流民,赦免一些輕罪之人,如此便可以瓦解海盜的勢力。”
張鶴齡聽完李東陽的計劃,心中也不免贊嘆,不愧是李公謀啊,他的確是有點東西的,不過大明朝都開國一百多年了,東南這種膏腴之地又哪里還會有荒田以供招攬流民呢估計也就是從當地豪族手上榨取幾畝田地出來罷了,如此也算是地主階級的退讓了,只是這點退讓,皇帝只怕還是不能滿意的。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