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一百零八坊,也會在此時敲響鼓聲,整個長安城百萬百姓都會跟隨圣人一同守歲。
李長安也跟著行禮,她的表情卻和左右之人面上流露的敬畏不同,李長安很平靜。
哪怕如今李隆基高高在上,誰都要跪服在他的腳下。
李長安摸了摸自己袖中內兜里帶著的桃木符,做工有些粗糙,是李長安全身上下最不值錢的玩意了。
這是馮娘子特意給她求的平安符,馮娘子現在日子好過多了,對她感恩戴德,特意去寺廟為她求平安符,一同去的還有另外十幾個婦人,這些寧村婦人一起替她求了這塊平安符。
她不信佛,可還是帶上了這塊平安符。
摸了摸平安符,李長安心里忽然就有了底氣。
她遙遙望向了坐在高位上的李隆基,心中卻是前所未有的踏實。
坐在滿殿的公卿王孫之中,李長安心里想的卻是數百里外的寧村。路鋪好了,百姓也有了余錢,就可以考慮建一個村中公塾
開元二十七年,來了。
今年的正月格外大的雪,天寒地凍。
李長安披著厚厚的鶴氅入了興慶宮,頂著風雪踏入了李隆基的寢殿,殿中間爐火正熊熊燃燒著,溫暖如春。
這段時間她經常和玉真公主一同入宮陪伴李隆基,一并聽聽歌舞,聊聊天。
李隆基興致起來了還會給她講一些音律知識,李長安是個好學生,一教就會,讓李隆基很有成就感。
“兒去歲在荊州還見過張九齡呢。”李長安將話題往她去歲的游玩上引。
她沒有隱瞞自己去歲的去路,對李隆基,要坦誠,這是武惠妃教她的東西。
所以李長安七分真三分假的編排著自己的經歷。
去荊州是真,住道觀是假;游山玩水是真,一直游山玩水是假;見過張九齡是真,只見過幾面和他不親近是假。
張九齡。
李隆基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恍惚了一下,而后連歌舞都不聽了,坐直了身體,仿佛只是隨口一問“張九齡如今如何”
“聽說過得不太好。”李長安隨口道,“誰讓他忤逆阿爺呢,現在的荊州刺史聽說和張九齡不太對付,可能給他使了些絆子吧。”
“他那樣耿直的性子,從年輕時就得罪人,到了現在也還是得罪人。”李隆基語氣復雜,他絲毫都不覺得荊州刺史和張九齡不對付奇怪。
三十年前,張九齡就因為性子受過挫,被當時的官員排擠出了長安,還是他后來力排眾議將張九齡召回長安的。
“我聽說張九齡寫了不少詩發牢騷。”李長安苦惱地撓了撓頭,拼命回想著。
“有一句詩叫感什么來著,漢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袖中一札書,欲寄雙飛翼。,兒只記下了一點。”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