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縉疑惑心想。
“這些孩童年少時只是瘋玩,長大后這些孩童又要如何謀生呢你年幼時你的父母難道只是讓你瘋玩嗎”李長安道。
自然不是,莫說是像河東王氏這樣的世家大族,就是普通的耕讀之家也要在孩子年少時就教授他君子六藝。
王縉覺得自己理解了李長安的意思“公主的意思是應當設立學堂教授這些小兒學習圣賢之道”
“也不對。”李長安搖搖頭。
這也不對王縉目露疑惑。
李長安對自己人還是很寬容的,對寧成和馮娘子,她講多了這兩個人也理解不了,所以李長安只需要對他們下達命令讓他們知道如何去做就行。
對王縉這樣聰明有學問的自己人,李長安就需要給他講明白為何要做這些事,這些事有什么用,要怎么做這些事。
“這些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就算是熟讀圣賢之道又有何用呢他們難道能去長安考科舉嗎”
李長安道“他們根本考不過自小有名師教導的世家子弟。”
就算到了明清科舉制度完善之后,考科舉也不是人人都能考的,至少也得是寒門,寒門是什么,寒門是門第勢力較低的世家,是庶族,不是百姓。
“要辦學堂,卻不是讀圣賢之道的學堂,而是教授她們謀生手段的學堂。”李長安循循善誘。
“先教他們識字,能讀能寫就行。而后在找專門的工匠教他們不同的手藝,打鐵、木工、醫術、廚藝這些才是他們長大之后能夠謀生的手段。”
一項能謀生的技能才是一個普通的百姓最需要的東西,也是大唐日后強盛的根本,大唐不需要那么多的官員,大唐需要的是農夫,是鐵匠,是醫娘。
李長安需要的也是這樣的人才,所以她現在要培養的就是這樣的人才。
王縉恍然大悟。
對于讓自家的孩子學門手藝這件事,寧村上下人人舉手贊同。
甚至一向吝嗇的大唐百姓們這次主動找上了李長安,各個都愿意掏錢出來建村塾,只求讓自己的孩子日后能進學校學一門手藝。
大唐百姓們的觀念很淳樸,有手藝的匠人旱澇保收,不必像他們這些種地的一樣收成全看老天的臉色,就算以后他們的兒女依然是種地,可有一門手藝也能補貼家用,怎么上下來都百利而無一害。
反正現在村子富裕了,家家戶戶都有余錢,地里也有省力的新農具,不缺孩子這個半大勞力,讓他們去讀書也無妨。
當然主要是因為學費便宜,家家戶戶都送孩子來,一對多的學費自然比一對一的學費便宜多了。
只是礙于寧村孩子不算多,從六歲到十二歲所有適宜年齡的男女孩加起來也就五十來個。
村塾目前也只開了三門課程,一門基礎識字課,一門木匠課還有一門廚子課。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