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初聽到李長安的話后腳下一個不穩,好在最后還是穩住了身體,只是表情頗有些滄桑無語。
正月的風還是冷颼颼的,今年冬天下了好幾場大雪,到現在雪也沒有化完。
在廊廡坐下后,沈初抱著李長安專門給他準備的手爐,又從李長安給他準備的那一大堆東西中將炭盆拿出來填上炭。
這個炭盆還是李長安專門找匠人打造的,最下面是放炭的地方上面還帶著一層籠屜,可以將飯保溫。
發下試卷,沈初審了一遍題,面上露出了胸有成竹的微笑。
作為古代文學的教授,沈初還有一點小秘密。
比如他知道唐玄宗年間科考試題題目。
進士科共有三場,分別為詩賦、時務策、帖經。
對沈初而言,時務策和帖經他十分擅長,大唐舉子一般最為擅長的詩賦卻是他的短板。
倒不是他想不出來好詩句,只是他能想出來的好詩句太多了,他腦中的唐詩宋詞數以萬計,每回沈初看到題目腦中總能蹦出來相應的千古名句。
可沈初認為那些句子都是前人智慧,并不是他自己的本事,所以他每次作詩都會試圖避開那些千古名句,連帶著意象,也要注意避開。
這就增加了他寫詩的難度,就跟論文查重一樣,別人只管寫,沈初寫完后還要查重降重。
不過沈初也不是完全迂腐不知變通,比如這次詩賦考試的題目,沈初事先就已經作好了幾首詩,還專門找李白、孟浩然、張九齡等人替他指導過詩句,沈初只需要把他經過名師指導的詩寫上就可。
時務策是沈初最擅長的一門,這一門考的并不僅僅是考生的能力,更多的是考生對于上面態度的迎合能力。
皇帝有心發動戰爭,你卻在那兒寫一篇“論和平的重要性”,就算寫得再好也難榜上有名。這時候最應該寫的應該是“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才對。
恰好沈初就很了解唐玄宗的心思,甚至還有往后數年的歷史可以讓他輕易得出唐玄宗未來打算做什么,加上他有著豐富的理論經驗和間接從史書上得來的經過驗證的正確實踐經驗,策論手到擒來。
至于帖經,沈初手拿八股文標準模板。其他舉子還是在寫小學生作文,沈初卻是按照高考優秀作文模板寫的文章,在文體上先贏一步。
直到天色黑沉,沈初桌上的蠟燭已經燃沒了半截,沈初才終于落下最后一筆,揉了揉僵硬的手腕。
走出尚書省衙門,李長安正眼巴巴地等著沈初出來。
遠遠瞧見了沈初,李長安立刻舉起手揮動著,“老師,來這。”
因著晚上天氣太冷,二人并沒有騎馬回去,而是上了李長安的馬車。
李長安拍著伸出的肩膀安慰他“不管是好是壞,反正都已經考完了,老師不必太過憂慮成績。我們該吃吃該喝喝,你好好玩上兩天,休息休息。”
反正我已經給走好了后門。
沈初“”
這聽著怎么這么像他隔壁那戶小孩考試完后她爸媽對她說的話呢。
“我沒有憂慮成績。”沈初道。
李長安了然地看了眼沈初道“好哦,你沒憂慮成績。”
沈初覺得李長安是在糊弄他,沈初深吸一口氣,沈初露出了笑容。
“這段時間我忙著考試,沒有來得及管你學習,實在失職,如今我已經考完了試,我明日就可再接著給你進行一對一輔導了。”沈初溫聲道。
李長安目瞪口呆“我還要上課嗎”
“你不用上課嗎”沈初反問,“商君書韓非子素書資治通鑒還有個朝代的歷史,古今中外的歷史,你不需要學嗎”
帝王術是屬于君王個人的學問,旁人教不了,可要總結出這門自己的學問卻也不是簡單的事情,除了必須有實踐經驗外,還要有足夠的知識積累。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李長安頓時就蔫了,她垂頭喪氣道“老師說得對,學海無涯我學。”
為什么穿越到了唐朝也還得上課啊
興慶宮勤政樓。
李隆基正在欣賞著歌舞,口中還輕輕地合著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