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得知洛陽城安好自己的家眷妻兒也必定都好好的之后就決定要為國效力,打聽到壽安公主正帶兵攻打鄴城的消息之后就一路北上,打算投奔李長安。
國家戰亂,國都淪陷,就連皇帝都倉皇逃離了長安,眼看著大唐江山就要亡于安祿山之手時,唯有壽安公主挺身而出,打出平叛正唐的旗號領兵反抗安祿山,還接連取得數次勝利,狠狠打擊了叛軍的氣焰。
在天下人眼中,壽安公主就是大唐唯一的救星。
杜甫也不例外,政治情商遲鈍的他終于意識到了明主一直就在他身邊,當下便收拾包袱來投靠李長安來了。
沒想到還沒有到鄴城,就在這個地方偶遇了自己打算去投靠的壽安公主本人。
李長安把杜甫帶回了她的院子中,聽著杜甫講述這段時間的經歷,敏銳察覺到了杜甫話語中的那一絲局促和自卑。
好友和主君終究是不同的,杜甫又經歷了幾次打擊,如今已經不復年少時的意氣風發自然也就不會以為主君對他一定會求賢若渴、禮遇有加了。
李長安看著神情局促、身形也又清瘦幾分的杜甫,心里心疼極了,恨不得現在就變出來兩個豬蹄羊腿給杜甫好好補補身子。
天殺的安史之亂,怎么把她的詩圣愁得這么瘦了!
于是李長安語氣更加溫柔了三分:“我得子美如太宗得魏征,是求之不得之事。”
杜甫耳朵又紅透了,盡管他寫詩吹捧起別人來天花亂墜,可輪到旁人夸贊自己杜甫就有些不知所措了。
可盡管心中羞澀,杜甫依然沒有忘記自己一路來所惦記的事情,他一咬牙,看了一眼李長安的神色:“臣有奏疏呈上。”
說著便從懷中拿出了幾張疊的整整齊齊的宣紙,呈給了李長安。
李長安挑眉接過這封奏疏,展開仔細讀。
這是三首李長安并不陌生的詩,《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吏三別,三別還未有,三吏已在她手中。
“臣從長安一路走來,看到沿途一路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實在心痛不已。”杜甫的聲音低沉悲傷。
“叛軍要征兵,對抗朝廷。朝廷要征兵平定叛亂,平定叛亂后,百姓才能休養生息,所以便不得不征兵。”杜甫嘆息一聲。
一邊他目睹了戰亂之中百姓的凄慘,打心底里厭惡戰爭,可理智卻又告訴他必須要打仗才能收復河山。民生之多艱和國破之憂愁壓在杜甫心頭上,催促著他寫詩。
杜甫嘴唇顫了顫,祈求看向李長安:“公主平定戰亂之后,能否對這些百姓多加安撫,莫要計較他們跟隨叛軍反抗朝廷?”!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