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繼續合作的基礎是條件都在合理范圍之內。
如果詹姆斯-黃張口要1000萬美元票房或者大比例票房分成,羅南肯定會換人。
第一部成功,后續就可以做續集撈錢了。
《死神來了》的恐怖模式,能持續四五部。
首選系列電影,這就是原因,羅南很清楚續集電影能帶來的各種好處。
到時就算公司發展受挫,只要握有多個系列電影的版權,也能躺著賺錢,妥妥的當個人生贏家。
隨著《死神來了》正式在北美開畫,更多觀眾也看到了這部恐怖驚悚電影。
首映午夜場2000家影院,《死神來了》輕松拿下310萬美元。
這是R級恐怖片相當不錯的午夜場成績,最近這幾年所有上映的恐怖R級片中,也僅僅次于《驚聲尖叫2》的420萬美元。
后者卻是續集。
能去午夜場觀看電影的,無疑都是影迷中的發燒友群體,這些人具備很強的口碑輻射能力。
《死神來了》在他們當中的反響相當不錯。
“這部影片核心其實并不是角色瞬間死亡的新奇方式,而是在于死亡前比死亡本身還恐怖的慢性折磨過程。在導演刻意的暗示和懸念設置之下,角色進入一個觀眾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環境,他的每一個行動都有可能導致最終死亡,但觀眾卻始終懸著心焦躁等待那一刻的到來。”
“劇情很新穎,死亡的細節設計很巧妙,很有想象力。緊張,氣氛壓得人喘不過氣。”
“看完后很爽的感覺,每一根神經緊繃著,不知道下一個是誰,怎么死,太棒了,恐怖片中的經典之作。”
“真是震撼,除了種種不可思議的死亡方法,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種宿命理論,即死亡是命中注定,在劫難逃,即使能僥幸躲過一次,依然在劫難逃。”
這些發燒友般的影迷,往往看過之后,還會在通過各種渠道,散播自己對于影片的看法。
有兩種影片他們評論最多:一是趣味十足的好電影,二是槽點無數的爛片。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這些人以各種論壇、博客和IMDB等電影網站作為活動基地,頻繁發表關于新上映影片的評論和看法,已經能影響到相當多人的觀影選擇。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和這批發燒友級別的影迷的存在,也是職業影評人影響力迅速衰退的原因之一。
他們熱衷于影院正片放映前的預告片,在網上反復欣賞,推薦給朋友;他們會參加雅虎電影頻道的調查,表明這周末會買哪一部新片的票;在看完電影之后,他們會把自己的觀感與朋友分享,甚至通過各種渠道發表評論。
甚至,他們對電影業的了解不亞于專業人士,對行業內幕和影視花絮如數家珍,最多可以包辦一部新片百分之六十的票房,而且能制造廣泛的口碑,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電影票的銷售。
也可以這么說,只要影片能討好這批影迷發燒友,票房就成功了一半。
而這些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青少年。
《死神來了》恰恰贏得了這個群體的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