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怪乎很多人說歐洲電影的整體格局很小。
羅南大致有印象,前世一部《愛戀3D》憑借其驚人的大尺度**內容及3D的放映制式,成功的刷新了大眾對戛納電影節的三觀;在戛納首映當天,更是因入場人數太多而推遲30分鐘放映,可謂一票難求,排隊進場的隊伍甚至比高峰時段的紐約地鐵還要擁擠。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戛納電影節的參展影片尺度也一年比一年大。
同性戀、雙性戀、**、S.M……這都不是事,有些戛納電影節特供的“小黃片”內,直接全程無碼直播女性生孩子的場景,簡直是無人能敵上天飛的節奏。
一部影片口味越重,往往越能在戛納電影節上面引發關注,勾起媒體、觀眾以及國際看片商們的爭論,而爭論對一部電所能帶來的商業性收益大多超過損害。
羅南還去參加了墨鏡王的《花樣年華》和拉斯-馮-提爾的《黑暗中的舞者》的戛納首映式。
然后對這個藝術電影節的商業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戛納,不止通行證可以花錢買,走紅毯的和看紅地毯同樣可以花錢買。
錢能解決的問題,在戛納都不叫問題,比如紅毯兩邊容易被媒體和電視鏡頭拍到的觀看席位,一般一等席位需要2萬歐元,次一點的1.5萬歐元,再差一些的5000歐元。”
走紅毯需要的價格就更高了,基本都在10萬歐元以上,如果是戛納官方贊助商的代言人的話,一般1萬歐元就能夠搞定。”
還有戛納的其他公開活動,比如某些品牌贊助的活動,只需要購買一定數額的該品牌商業,就可以拿到走紅毯的機會。”
其他的像肖邦之夜、閉幕式、或者熱門影片的首映式,只要肯花錢,在戛納都能拿到相應的紅毯邀請函。
這些不是搞地下交易,而是電影節近乎公開叫賣。
不止是戛納,威尼斯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也類似。
原因很簡單,只靠藝術根本撐不起如此龐大的電影節,戛納電影節舉辦一次需要2000萬歐元以上的經費,主辦方不想辦法籌錢的話,這個電影節早就完蛋了。
對于普通人來說,花費如此大的代價在戛納電影節的紅毯上面走一圈顯然非常不值,但對于明星來說,卻是難得機會。
電影節推出的這些撈錢法門,主要針對的就是想蹭紅毯的明星們。
類似這種國際電影節上面,不止有電影銷售經紀人,還有“紅毯推手”這種特殊的存在。
紅毯推手們不僅僅為明星謀求走上電影節紅毯的機會,對明星進行包裝,花高價參加紅毯秀。
甚至戛納還有一些公司或者機構也陸續推出類似服務,連普通民眾都可以花錢買到走紅毯的機會。
看完《黑暗中的舞者》,羅南參加了劇組的答謝酒會,這個酒會的主要目的,就是向來自全球各地的行銷商們推薦這部影片。
“聽說安德森先生有一家發行公司,在北美發行過《女巫布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