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紀人笑著說道:“電影藝術從來離不開金錢。”
李安沉默了一會,輕輕點了下頭,對于這一點深有體會,為了這部《臥虎藏龍》,他和徐立功都快砸鍋賣鐵了。
汽車很快來到與《名利場》雜志約好的酒店,李安下車后抖擻精神,拿出了最好的精神狀態。
很多時候,電影的好壞是非常主觀的東西,也非常容易受到他人的意見所左右,因為它沒有評判的標準,奧斯卡又不同于歐洲的那些電影節,它是由幾千名評委投票產生結果,所以在輿論上對這些評委的投票進行影響就存在可能。
奧斯卡公關就像一場競選大戰,所有的活動如同戰場一樣,要為自己造勢、要互相勾心斗角,仿如選舉般拉票,令人身心疲累。
每場活動都會伴隨著宴會,洛杉磯的雞肉像塑料一樣,這種‘塑料雞肉宴’至少要吃二三十次次才能拿到奧斯卡。
為了小金人,再難吃的‘塑料雞’也得咽下去。
面對媒體要笑臉相對,跟影評人交談要讓他們如沐春風,還有演員工會、導演工會都要去拉關系,不能亂講話,要一步一步才能打到奧斯卡。
李安非常清楚,奧斯卡背后的潛規則充滿爭議:藝術永遠不是唯一的標準,運氣、人望、公關等等因素,都會在最后左右獎項的歸屬。
2000年最后一個周末,《臥虎藏龍》北美放映規模擴大到了300家影院,擴映策略依然以靠近華人社區的影院為主。
由于影片發行策略準確無誤,宣傳有針對性,北美口碑極其出色,擴大放映之后不但沒有出現單館票房暴跌的情況,反而走勢異常穩定,300家影院周末平均單館票房高達2.89萬美元。
這也是《臥虎藏龍》點映的第三個周末,北美票房累計1345萬美元。
羅南非常確定,這部花費800萬美元買斷北美版權的電影,必然會帶來利潤,哪怕在奧斯卡上一無所獲。
如果能在奧斯卡上有所斬獲,贏得幾千萬美元利潤也不是難事。
在奧斯卡上的投資是有意義的,因為獲得了學院和評委們的垂青,作品提名乃至贏得奧斯卡,都能帶來很大的經濟回報。
影片的重映,DVD的發售、再版,周邊的販賣,甚至是公司其他影片的投資,都會成為順理成章的事,這就是“聲譽”效應。
除了報刊廣告,羅南雇傭的那家公關公司還在好萊塢電影人聚居的例如比弗利山莊和圣莫妮卡等地區投放戶外廣告牌,同時也開始順應新媒體趨勢,打造用來為《臥虎藏龍》拉票的網站和博客。
很多人將拉票視為奧斯卡的“黑幕”,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影片足夠優秀就可以秒殺一切,但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卻鼓勵合乎規定范圍內的拉票公關,認為這是自由競爭意志的體現。
想要在一眾強力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拿到理想的結果,羅南也不惜采用有些過火的舉動,在《紐約時報》上打整版廣告,鼓吹《臥虎藏龍》是“本年度最佳電影”。
同樣是宣傳攻勢,直接針對有投票權的學院成員,更經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