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與馬特-達蒙之間談判,就要等一段時間了,馬特-達蒙正準備轉投CAA。
這位總喜歡在CAA和威廉莫里斯之間跳來跳去的明星演員,似乎準備開啟跳槽模式。
對于自信的明星來說,好萊塢的經紀合約最長不過三年,大不了三年之后再換。
有人越跳越歡,有人越跳越慘。
像馬特-達蒙就屬于前者,而哈莉-貝瑞就是后者的典型了。
很多媒體和機構也對于《諜影重重》的成功展開了分析,大部分人觀點其實相當一致。
最重要的一點,更真實。
一方面,馬特-達蒙飾演的杰森-伯恩非常接近真實中的諜報人員:長相平凡,不引人注意。
另外,伯恩不像007里的詹姆斯-邦德和碟中諜系列中的特工,總是艷遇、總有超出現實的科技手段相助、總有花不完的錢,他很符合觀眾認知中現實特工的活法。
至于現實特工是不是這種活法,就要去問中央情報局了。
《諜影重重》的后面兩部續集,羅南計劃每隔一年推出一部,這是三部曲系列最適合的上映節奏,否則劇組拍攝壓力過大不說,也極有可能帶來觀眾的審美疲勞。
有時候,距離遠一點未必不是好事。
前世的第四部和第五部,羅南暫時還沒有想法,這也不用著急。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諜影重重》的風格絕對不適合3D放映。
這一列最具特色的就是碎片剪輯和手持攝影,而在后期轉制3D后帶給觀眾最大的感受就是-——晃!
晃到眼睛痛,晃到想嘔。
羅南有過親身感受,這跟有的人玩第一人稱3D游戲會頭暈惡心類似,簡單的說:你的視覺告訴你,你在高速運動,但你的身體告訴你,你坐著沒動,你的大腦就糊涂了,你就暈了。
當時大量的觀眾看《諜影重重5》不到一半就不得不退場,處于終端的影院方當然能夠第一時間體察到這一現象,再加上媒體特別是影響力今非昔比的新媒體的呼吁,片方和發行方在雙重壓力特別是“市場因素”考量下,在影片僅僅上映兩天后就“順應民意”新增了2D版。
或許某位導演說的很正確,3D最大的用途其實是拍攝小黃片。
就在這一周,《諜影重重》登上了新出版的《名利場》雜志的封面。
《名利場》采用了馬特-達蒙飾演的杰森-伯恩作為圖片,并且輔以極其抓人眼球的文字。
“一部《諜影重重》,改變了觀眾對諜戰故事的所有印象。不再有政府特供的高科技裝備,不再有長裙搖曳的異域美女。平民視角和跟拍鏡頭賦予了影片極佳的代入感,而伯恩就地取材應對敵人的方式處處透露出主創的精巧構思。”
“《諜影重重》是最佳諜戰片,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