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南又說道:“下個階段的重點是《加勒比海盜》,你們在周邊開發和版權授權方面多想點辦法。”
“沒問題。”特里又說道:“我下個月會去一趟東方,去代工生產《怪物史萊克》周邊的那兩家廠商那邊實際考察一下,看能不能把成本壓得更低。”
羅南提醒道:“跟那邊的人打交道,要注意方式方法。”
使館影業在周邊發行方面,只能說是一個剛入行者,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但這方面的渠道拓展是必須的,因為利益太大了。
好萊塢的周邊產品和版權授權,僅僅北美一個市場,每年產值就高達千億美元。
使館影業借助發行《怪物史萊克》的機會,已經初步進入了這個特殊的電影發行行業。
像是《諜影重重》和《致命彎道》,也有相關產品上市,但受限于影片的類型,銷售并不好,只能說聊勝于無,更多的是讓使館影業積累相關的渠道拓展和產品發售的經驗。
雖然是新手,但使館影業沒有采用中小型公司以售賣版權為主的策略,而是采用的好萊塢主流運作模式。
使館影業在電影周邊的行銷上,分為實物和授權兩種方式。
這兩者在好萊塢已經構成了一個巨大而又成熟的產業,和電影產業并行發展。
根據電影內容制造的商業化產品就是實物,包括電影人物的玩偶和日常用品等等,每當有電影上線時,這些周邊產品就會上架,有的還會早于電影上市。
第二種方式是授權。比如形象授權,明年才會上映的《星戰前傳:克隆人的進攻》的人物形象,如今已經在一些知名快餐店出現了。
電影周邊概念起源于《比得兔》,這可以追溯到一個世紀以前,原著于1903年在英國出版,出版商首次推出了周邊產品——比得兔毛絨玩具,這是周邊產業的開始。
然后到上世紀三十年代,一個叫做米老鼠的動畫人物在迪士尼筆下誕生了。
之后周邊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在美國進入四十和五十年代,周邊產品開始流水線生產,快餐企業和食品包裝合作,電影人物被印到早餐盒上,大批量在商店內銷售。
周邊產品連接電影與觀眾,電影產業本身希望更拉攏觀眾,觀眾也希望能更接近電影偶像,他們想成為自己喜歡的電影人物或者超級英雄片里的英雄——這種方式一直都很管用。
如今,周邊產品產值已經大到難以計算,每年電影附屬產業的估值已經達到數千億美元,包括授權和周邊產品已經成為好萊塢的支柱產業。
眾所周知,很多好萊塢商業大片由于投資巨大,想要收回成本并最終盈利,都越來越倚重周邊產品的銷售。
到羅南前世最后一年,全球的電影周邊產品銷售額高達3000多億美元,而全球票房還不到400億美元。
這方面做的最好的無疑是華特迪士尼。
前世,迪士尼可以為粉絲提供眾多的周邊產品以及相關服務,其中包括電影原型的玩偶,根據電影開發的游戲,還有各種應用程序,以及服務類產品,比如主題游輪。
粉絲還可以預定迪士尼各種主題婚禮,比如迪士尼公主主題的婚禮,還可以買一幢迪士尼主題別墅,還有其他各種生活類產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