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南并沒有欺騙那位張導演,《英雄》與《無間道》在使館影業享受到的待遇天差地別。
后者在北美市場上價值非常有限。
剛剛進入十二月中旬的時候,《無間道》就被使館影業推進了北美影院,考慮到影片的類型以及受眾,首周上映的8家影院全部在美國的華人聚居區附近。
即便是這樣,影片的成績也非常一般,首周末三天只有25680美元進賬,平均單館3000多美元。
這樣的票房成績,也意味著《無間道》沒有任何擴大放映的機會,在影院待個三四周就要下檔。
使館影業最為樂觀的預計,這部片子的北美票房會在15萬美元左右。
想實現盈利,還要靠線下的運作。
北美市場的排外,以及文化的隔閡非常明顯。
羅南始終都很清楚,《無間道》對相對論娛樂最大的作用,還是在于重拍。
其實《英雄》的發行與《無間道》類似,前期除了專門放映給評委和影評人觀看的幾個點映場之外,其他的影院都極其靠近華裔社區。
使館影業擴大放映規模的工作已經走在了前面,等奧斯卡提名名單公布之后,無論《英雄》是否拿到最佳影片提名,肯定都要擴大上映。
計劃中擴大放映的絕大部分影院,也都是圍繞華裔社區而展開。
這片子終究不是《臥虎藏龍》,最大的受眾群體還是聚集在北美各地的華人觀眾們。
發行必須有針對性,不能憑想象做事,使館影業做過大量的市場調查,再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發行計劃。
像《英雄》這部片子,不管實際情況,將爭取來的影院用在遠離華人社區的地方,說不定會撲街撲到吐血。
圣誕節到來之前,《英雄》結束了第一個周末的點映,《上帝之城》的首周末點映同樣結束。
其實這些沖獎電影的發行策略,基本上大同小異。
“老大,拿到了!拿到統計了!”
獅門影業的辦公區,一名戴著眼鏡的年輕人快步走進納瓦斯的辦公室,說道:“剛剛統計完畢的數據!”
納瓦斯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這些藝術影院就是麻煩,統計起來沒有商業影院那么便捷。”
很多藝術影院其實只有單獨的一個影院,甚至影院里面只有一個廳,相關設施也談不上先進,數據統計與聯網方面,更是跟財大氣粗的商業連鎖影院沒法比。
但藝術影院生存不易,能有那么多影院堅持放映藝術片已經不錯了,也沒法要求更多。
納瓦斯接過報表,看了一眼,說道:“165214萬美元?還不錯,是個好的開始。”
這樣算下來,平均單管票房高達1.65萬美元!
雖然跟《芝加哥》這種電影單館3萬美元點映的影片的沒法比,但《上帝之城》終究是一部巴西影片,能在北美有這樣的成績,可以說獅門影業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