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影片開頭就來了個讓人驚掉下巴的劇情大反轉。
正當觀眾都以為一如007或諜中碟那樣,瑪麗會是伯恩的“諜女郎”時,影片卻安排瑪麗早早死去。
接下來的劇情則被用心良苦地設計成了雙線:一方面是伯恩如何揭露中情局的內幕,洗刷自己的清白;另一方面,則是他進一步厘清圍繞在自己身上揮之不去的陰影記憶。
這片子當然不是一個為女友簡單復仇的故事。
事實上,除了在德國慕尼黑與CIA特工的打斗,于正當防衛中被迫將其勒死外,整個劇情中伯恩都再沒有殺過一人,而且時時銘記著瑪麗對他的囑托:“你一定還有別的選擇,可以不殺人。”
由此,整個故事最終變成了一次自我救贖的過程。
在影片的結尾,伯恩當著奈斯基夫婦的孤女說道:“你的父母不是那樣死的,都是我殺的,對不起。”,就此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
與《諜影重重1》相比,第二部的節奏更為明快。
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給過羅南一份統計,《諜影重重》平均鏡頭長度2.6秒,而到了《諜影重重2》上,平均鏡頭長度只有1.9秒!
高速剪輯營造出了異常激動人心的視覺**。
可以說,保羅-格林格拉斯賦予了影片很多新的表現形式。
但作為一部典型的商業片,在劇情設置上依舊遵循著最基本的好萊塢模式。
主角與反派的正邪對立非常明顯,始終貫穿伯恩和CAA的對抗,“絆腳石”計劃的負責人還沒死絕,伯恩又被CIA追殺。
再就是典型的三幕式結構。
第一幕必然是交代人物和背景:伯恩在逃,CIA的鍵盤俠、高領毛衣控們初步制定應對伯恩的策略;第二幕矛盾激化,伯恩與關鍵隊友建立聯系,CIA先派嘍啰探路,再派與伯恩勢均力敵的殺手阻擊,這期間必定來一場追車戲,一場跟蹤與反跟蹤戲。
第三幕故事達到**,伯恩的生存危機解除,CIA高層伏法,伯恩自帶BGM華麗退場。
當然,作為正統商業片,還有永不過時的邪不壓正的主流價值觀。
目前《諜影重重3》的劇本已經完成,算上前兩部在內,結尾時草菅人命的CIA高層要么死于非命,要么吞槍自盡,要么遺臭萬年,要么坐穿牢底。
這就符合了觀眾對主流商業類型片的期待——邪不壓正、惡人有惡報之類的大團圓結局。
歸根結底,這些都是商業最容易取得成功的一些有些規則。
遵守的人取得商業成功的幾率最高,不遵守的人未必不會成功,但成功幾率要小得多。
影片放映結束時,影廳中響起了極其熱烈的掌聲,掌聲經久不息,持續足有數分鐘之久,特別是后排的觀眾就坐區,前面的掌聲已經落下來時,那邊依舊掌聲如雷。
仿佛只有用這種方式,才能表達他們對于影片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