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生活在太平洋對岸的時候,他就聽人說起過,暴雪大神自己吃書,逼死了無數同人作者。
距離《地牢圍攻》上映還有半個多月,使館影業在進行常規宣傳推廣的同時,也在為“烏維-鮑爾”的計劃做準備。
比如這個周末,《地牢圍攻》會在伯班克舉行媒體和影評人試映專場。
很多媒體,特別是偏向于八卦類型的娛樂媒體,都接到了來自使館影業的試映邀請。
另外,職業影評人是好萊塢電影試映中,經常出現的群體。
使館影業過往發行的商業電影,即便舉行試映會,也很少邀請影評人參加。
這一次,使館影業邀請了上百名影評人,但邀請名單經過專門考察設計,所邀請的影評人沒有一個是職業操守相對比較好、影評多少還算靠譜的老牌影評人,大都是有些名氣卻算不上很出名的那種。
互聯網的興起,對很多傳統行業形成巨大沖擊,職業影評人這個行業也不例外。
放在七八年之前,普通觀眾看了影片,就算是有意見想要發表,大多也找不到渠道,只能跟周圍的朋友議論。
到了現在,只要觀眾想,看完電影之后,立即就能在博客、論壇或者IMDB,乃至剛剛出現的奈飛分享上面發表自己的影評。
不得不說,以前的職業影評人是個高端行業,但如今發表影評的人多了,分散了關注度,影評越來越不值錢。
除了最頂層的那些,大部分影評人單純依靠寫影評,甚至都養活不了自己。
人窮志短這句話,從來都不止是說說這么簡單。
來自洛杉磯的影評人查爾斯-艾瑞克目前就面臨這種境況,兩年多之前,借助跟帕麗斯-希爾頓的一場嘴仗,查爾斯-艾瑞克打出了些名氣,盡管因為拒絕喝帕麗斯-希爾頓的洗腳水,導致很多人批評他言而無信,沒有作為一個男人的擔當和勇氣,但不管怎么說,他都從默默無聞變成了一個能讓人記住名字的影評人。
但名氣沒有給他的職業生涯帶來顯著的提升,與《國家先驅報》短暫的合作結束之后,由于傳統的報紙雜志都有常年合作的影評人,那些老資格的影評人死死把握住傳統媒體的影評專欄,讓查爾斯-艾瑞克這樣的年輕一代影評人很難有在紙質媒體上出頭的機會。
互聯網上機會倒一大把,問題是互聯網上寫影評的人太多了,多到網站和論壇根本不用花錢雇傭專職影評人。
這簡直太尷尬了。
兩年多來,查爾斯-艾瑞克筆耕不輟,寫出的影評足有上千篇,換來的收入不過區區數萬美元。
如果不是利用自身好不容易積累的這點名氣,在博客上推銷些電影周邊,連生活都會成問題。
有時候,查爾斯-艾瑞克非常懷念《死亡之屋》上映時的境遇,僅僅寫了些實話實說的評論文章,與那個德國爛導演和帕麗斯-希爾頓這個豪門爛女懟了幾次,就拿到幾乎等同于一年的收入。
但這樣的好事不是年年都有。
確切點來說,查爾斯-艾瑞克也只遇到過那么一次。
就在查爾斯-艾瑞克為收入發愁時,有人找到了他,還是老熟人。
洛杉磯市區一間老舊的咖啡廳里,查爾斯-艾瑞克看著對面的人,正在努力回憶。
“艾瑞克,你還是老樣子啊。”
這人說話異常爽朗,仿佛是親密無間的老朋友:“一點都沒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