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知道,托尼-克洛斯這是在為《八十天環游世界》和《亞瑟王》兩部大制作的失利負責。
《亞瑟王》于上一個周末開畫,制片人是杰瑞-布魯克海默,演員陣容集合了克里夫-歐文和凱拉-奈特莉等當紅明顯,制片成本更是高達1億2000萬美元。
就是這樣一部怎么看都應該很保險的影片,北美開畫周末只拿到了少得可憐的1510萬美元,撲的比《貓女》還要慘。
金牌制片人杰瑞-布魯克海默自《絕地戰警》開始的不敗神話,就此破滅。
其實很多人都搞不明白,《亞瑟王》怎么就票房失利了呢?單論影片質量不是很差。
杰瑞-布魯克海默制作的很多大賣商業電影,質量比《亞瑟王》差的絕對不少。
羅南也不是很清楚,但他根據曾經相關的記憶,有過一個結論,自從《魔戒3:王者歸來》登上頂峰之后,大制作魔幻或者歷史類史詩戰爭片,都是好萊塢投資的天坑,怎么填都填不起來。
單說他有記憶的,今年華納兄弟有部《亞歷山大大帝》,明年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天國王朝》,后面還有《史前一萬年》,拍了一部又一部的《羅賓漢》,《法老與國王》,《龐貝末日》,魔幻類型的《亞瑟王》等等。
后面大制作史詩片成功者寥寥無幾。
好像只有《斯巴達三百勇士》一部,但這是漫畫改編電影,嚴格說起來的話,能歸類到超級英雄電影的行列當中。
相對論娛樂也收到過很多史詩戰爭片類的項目,但無一例外都卡在羅南這里。
既然史詩戰爭片不受市場歡迎,他當然不會扔錢打水漂玩。
關于《亞瑟王》的失敗,羅南統合沙海娛樂分析過后,結合記憶得出的結論,認為只有一種可能,就像曾經的海盜電影一樣,大制作大投入的史詩戰爭片不再符合這個時代了。
很快,羅南的注意力就從《亞瑟王》轉到了迪士尼身上,由于一直讓人盯著迪士尼,對于迪士尼影業托尼-克洛斯的離職,他知道的情況更為詳細。
托尼-克洛斯既是在為《八十天環游世界》和《亞瑟王》兩個投資上億的失敗項目負責,也是迪士尼內部權力斗爭的犧牲品。
與羅南之于相對論娛樂不同,現今華特迪士尼的帝王邁克爾-艾斯納別說是絕對控股權了,連相對控股權都沒有。
這就決定了,一旦眾多股東聯合起來,要求邁克爾-艾斯納為某件事負責,邁克爾-艾斯納根本壓不下異議。
盡管迪士尼的股東們有一部分與羅伊-迪士尼站在一起,卻有更多的股東處于中立立場。
在這些人眼里,誰能為迪士尼為股東帶來利益,他們就與誰站在一起。
但連續兩部大制作投資失敗,即便羅伊-迪士尼不用做太多工作,迪士尼也要有人站出來負責,何況羅伊-迪士尼借此良機串聯了很多股東。
這樣的機會,只要有點腦子的人都不會放過。
邁克爾-艾斯納作為底氣的股權不足,只能選擇犧牲托尼-克洛斯,讓后者在極度不情愿的情況下,主動引咎辭職。
用羅伯特-艾格為羅南分析的話來說,邁克爾-艾斯納在迪士尼內部又少了一個鐵桿支持者,甚至這個鐵桿支持者可能已經對邁克爾-艾斯納有了很深的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