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DEJ制片公司,不過是他與人合伙成立的,所以制作資金大部分來與自籌,保羅-哈吉斯幾乎將編劇方面的收入,全砸在這部影片上面。
劇組預算很低,資金要用在關鍵的拍攝制作上,好在他從事編劇行業多年,有些人脈。
比如演員們就幫了大忙,拍攝時像桑德拉-布洛克和唐-錢德爾等人的差旅費,全都是自掏腰包。
為了節約開支,保羅-哈吉斯在很多場景中不得不動用自己家的房子和自己的愛車。
很多非關鍵的演員,也是保羅-哈吉斯的鄰居們義務出演。
正是有了這些支持,他才能完成這部影片。
但制作完成僅僅是開始而已。
跟大多數小公司的小型獨立電影一樣,拍攝很難,卻又相對容易,最難的是進入發行渠道。
參加電影節交易環節的影片,很多都是類似的情況。
納瓦斯沒有必要掩飾自己的來意,直接說道:“我過來,就是想要代表獅門影業洽談這部影片的發行。”
保羅-哈吉斯剛想開口,納瓦斯帶著發行方的強勢,說道:“200萬美元,買斷《撞車》的北美發行版權。”
這部影片,他個人很看好,但看好并不等于要開高價。
“這價格太低了。”保羅-哈吉斯皺眉:“我連成本都收不回來。”
他搖頭:“電影節還沒有結束,我再等等好了。”
納瓦斯不想在這樣一部小制作上浪費太多口水,干脆利落:“400萬美元,影片所有北美版權歸獅門影業所有。”
保羅-哈吉斯慎重考慮了一會,說道:“抱歉,我無法接受,這部影片的投資就有650萬美元。”
“北美發行版權400萬美元。”納瓦斯強調道:“哈吉斯導演,獅門影業只要北美版權,你還有北美意外其他市場的收入。”
有《上帝之城》和《十面埋伏》的先后失敗,納瓦斯保守了很多,也變得更加謹慎。
那兩部片子他都很看好,結果呢?撲的都非常慘。
保羅-哈吉斯怎么會不明白這是北美版權,但這樣一部小制作,單獨將北美版權賣掉,海外版權呢?再想賣出去可就難了。
這是典型的反應美國社會的電影,海外片商興趣不會很足。
他剛要再說什么,納瓦斯的手機響了。
電話是之前的助理打過來的:“羅南-安德森的人在五號通道的一家展廳,正與制片方談一部音樂喜劇影片。”
納瓦斯不顧保羅-哈吉斯在場,立即說道:“你代表獅門影業加入進去,不要讓使館影業輕易得手,我這就過去。”
“抱歉,哈吉斯導演。”納瓦斯留下一張名片:“你考慮好了,可以打我的電話。”
說完,他急匆匆的離開了這個展廳。
保羅-哈吉斯看著名片,輕輕搖頭,小制作找個合適點的發行方,怎么就這樣難呢?
坐了一段時間,公司的工作人員又帶一人進來了。
“你好,哈吉斯導演。”那人禮貌的與他握手:“我來自使館影業……”
(現實中,獅門影業用400萬美元買下了《撞車》的北美發行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