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擴大放映規模到了2600多家影院,當周末再收1471萬美元,北美票房一舉超越8000萬美元,很有北美沖擊一億美元的希望。
同樣的,《撞車》也出現在多個海外市場上面,但因為題材和內容過于美國化,遠沒有享受威爾-史密斯BUG商業市場加成的《當幸福來敲門》那樣出色,海外首周末僅有2萬美元進賬。
這部純粹美國化的電影,即便有奧斯卡最佳影片效應加成和推動,海外票房最終也就是五六千萬美元。
但對于連買斷版權帶宣發公關等總投入不過1200萬美元的成本來說,《撞車》所獲得利潤依然高得驚人。
運作奧斯卡,所能產生的利潤回報相當可觀,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影片前赴后繼參與這場名利游戲。
奧斯卡的“點金術”在開啟了奧斯卡經濟的繁榮之門后,勢不可擋。
金字招牌之下,票房、演員多方得益,賺得盆滿缽滿。
對于一部電影來說,奧斯卡的吸引力不僅在于良好的口碑、至高的榮譽和暴漲的票房,還在于其帶來的后續一系列商業收益。
全美數家電視臺,已經開始與使館影業談判《撞車》和《當幸福來敲門》的首輪電視播放版權。
其中商業味更濃的《當幸福來敲門》的首輪電視播放版權已經有人出到了1500萬美元。
哪怕是《撞車》這種小眾題材,因為有奧斯卡最佳影片小金人傍身,首輪電視播放版權的價格也喊到了900萬美元!
至于后面的次輪電視播放、網絡點播和DVD收入等等,均會有相當喜人的收入。
享受到這樣加成的不止是相對論娛樂的影片,《百萬美元寶貝》和有多個技術獎進賬的《飛行家》同樣收入增長明顯,這個周末過后,兩部影片的北美票房全都超過了1億美元。
從這些上不難看出,奧斯卡這場商業游戲的真實面目。
實際上,《好萊塢報道者》有過非常專業化的統計,過去的十五年中,一部獲得奧斯卡重量級獎項的影片,其北美收入增加值平均在3000萬美元左右,海外各種收入平均也能增加2000萬美元。
贏家不止是電影和電影公司,影帝和影后等獲獎者更是身價倍增。
奧斯卡效應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哪些電影會被人們銘記。
對于影迷來說,奧斯卡是對影片的質量和觀賞價值的認可;對于演員、導演和編劇來說,奧斯卡代表著專業能力和成就,以及未來職業生涯中更多的機會;對于制片方來說,奧斯卡則意味著票房號召力和更高的收入。
隨著相對論娛樂加大在這場奧斯卡游戲上的投入,并且規劃了未來幾年的重點沖奧項目,未來奧斯卡的爭奪戰無疑將變得更加激烈。
奧斯卡過去了,娛樂產業還在繼續發展,羅南聯手湯姆-克魯斯,開始推動一場新計劃。
這個計劃持續的時間會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