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南隨后問了下影片上周末在海外開畫后的情況,康妮也一一做了相應的回答。
北美火熱的同時,《鋼鐵俠》登陸了歐洲、拉美、澳洲、東亞和東南亞等主要的海外市場,但相比于影片在北美的狂飆突進,海外市場反響多少要差了一點。
說到底,這還是托尼-斯塔克的影響力不夠。
比起超人、蝙蝠和蜘蛛俠,鋼鐵俠的知名度差太多了。
不過北美大熱的電影,在海外也能吸引關注,好萊塢大片的一向具有迅速傳播的優勢。
《鋼鐵俠》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上映,海外首周開出了9054萬美元。
放眼全球,托尼-斯塔克知名度暫時相對有限,這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影片的海外票房。
使館影業預測,《鋼鐵俠》的海外票房會比北美低上不少。
托尼-斯塔克對于北美以外的大部分觀眾都是一個相對陌生的角色,這又是一部剛剛開啟的制作,也不可能像續作那樣有大量的觀眾基礎。
實際上,除了英國和澳大利亞,《鋼鐵俠》在其他上映的海外地區,首周末票房都沒有超過1000萬美元。
不管怎么說,《鋼鐵俠》已經為“復仇者計劃”創造了一個足夠出色的開端。
康妮離開辦公室前,又對羅南說道:“對了,今天一早,華納兄弟的查爾斯-羅文打來電話,邀請你參加這周《超人歸來》的首映式。”
羅南這才想起來,華納兄弟的超級巨制也要上映了。
“給他們回復。”羅南直接說道:“我會到場。”
凱文-特蘇哈拉和查爾斯-羅文之前都出席了《鋼鐵俠》的首映式,哪怕是出于禮貌,羅南也要去《超人歸來》的首映式上轉一圈。
況且,這是好萊塢名副其實投資最高的影片。
《超人歸來》早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就開始運作,先后更換了多少導演、編劇和劇本,或許只有華納兄弟和DC漫畫才清楚。
到真正完成這部作品的布萊恩-辛格接手導演職務之前,華納兄弟和DC漫畫已經在《超人歸來》不斷變換的陣容上花費了5000萬美元。
原本已經敲定由尼古拉斯-凱奇飾演超人,但尼古拉斯-凱奇受夠了整個過程的反復拖沓選擇退出劇組。
至于換過的其他演員,簡直可以組成一個加強排。
裘德-洛、艾什頓-庫徹、保羅-沃克、喬什-哈奈特等多位當紅小生都曾經進入劇組,然后因為項目拖沓離開。
目前已經與沙海娛樂簽訂長約的亨利-卡維爾也參與過試鏡,卻輸給了布蘭登-羅斯。
這個項目,華納兄弟最終公開的制片成本為2億7000萬美元,但坊間有傳言,說加上之前各種浪費的開支,制片成本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可能超過3億美元。
不管是2億7000萬美元,還是3億美元,這都是好萊塢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這也顯示了華納兄弟和DC漫畫的雄心壯志,他們真的打算讓超人在大銀幕上歸來!
巨大的投資,也代表著巨大的回本壓力,以外界的預估,《超人歸來》不拿到10億美元級別的票房,想要通過各渠道收回成本,難度不是一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