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火爆,場面夠大,也足夠爽快,比李安拍的那部強多了!”
大概《綠巨人》是李安永遠都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
即便不提李安,影迷們的觀感依然不錯。
“暑期大片的典范,該有的全都有,兩個彩蛋也叫人充滿期待。”
“打的痛快,節奏緊湊,超級英雄電影就該這么拍!”
“場面挺大的,打斗戲拍的很棒,彩蛋的設定也很好。”
因為沒有糾葛人文思考,更沒有在綠巨人的內心戲上做什么文章,影片以純粹的娛樂爆米花方式,贏得了觀眾較為不錯的評價。
但首映的第二天,隨著媒體和影評人評論出爐,《綠巨人浩克》的媒體評價和影評人口碑瞬間崩塌。
“數字特效場面太多也太長,影片一開始就讓觀眾置身于失望和無聊的氣氛之中。”
《紐約客》的那位影評人,仿佛很了解普通觀眾一樣,自己把自己當成了普通觀眾的代表。
這種大眾被代表的評論還有不少,比如羅杰-艾伯特的專欄如此說道:《綠巨人浩克》犯下了大錯,這個錯誤是它定下了與李安影片拍得截然相反的目標,拋棄了真正吸引觀眾的地方。
李安的那部《綠巨人》的風格是什么?為什么會失敗?
這些統統不在影評人的考慮范圍之內。
如果有人聽信影評人的建議去拍攝制作電影,不但會被帶進溝里,說不定還有可能賠的傾家蕩產。
李安的風格,對于漫威超級英雄電影來說太致命了。
在眾多專職影評人眼里,比《蜘蛛俠3》更純粹更爆米花的《綠巨人浩克》,簡直無法容忍。
“這部電影懦弱到可悲。”
“缺乏智慧和內心。”
“會在這個夏天遭遇滅頂之災。”
類似的影評真的是層出不窮,純粹的爆米花電影仿佛天生就帶有原罪一般。
但對相對論娛樂而言,執導方針始終只有一個,并且跟影評人沒有半美分關系,使館影業從試映到首映再到正式上映,甚至沒有給影評人任何優待和派發電影票。
相對論娛樂的指導方針非常明確,與其他公司沒有任何區別——一切為了商業收益!
影片也不是沒有媒體好評。
《洛杉磯時報》如此稱贊:《綠巨人浩克》比前一部好看多了,有的地方棒極了,這是一部極具聲勢的影片,結尾的彩蛋也為下面的電影做好了鋪墊。
《娛樂周刊》又把李安拖了出來——比起李安拍攝制作的第一部,《綠巨人浩克》幾乎在所有方面都有巨大進步。
不幸的李安,在這部《綠巨人浩克》上映之后,就像湯姆-克魯斯之于妮可-基德曼,不斷被拖出來鞭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