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里,羅南的記憶漸漸清晰起來,好像是那部地震電影之后的事,應該叫做《末日崩塌》,男女主角分別是道恩-強森和亞歷珊德拉-達達里奧。
或許就是這部電影著名的“乳震”留下的余震效應。
羅南當時在電影院看得這部《末日崩塌》,亞歷珊德拉-達達里奧留下的印象不可謂不深刻。
即使電影的劇情多么高能刺激,巨石強森多么威武神勇,但最吸引人眼球的,依然是亞歷珊德拉-達達里奧的魔鬼身材。
羅南的思緒回到現實,如今道恩-強森與相對論娛樂簽有長約,亞歷珊德拉-達達里奧正在與沙海娛樂合作,完全可以去推動《末日崩塌》這個項目。
美國是一個自然災難非常多的國家。
快樂美利堅,槍擊每一天,是對于社會人文災難的形容。
颶風、山火和地震,就是經常發生的自然災難了。
加州的洛杉磯到舊金山一線,就坐落在著名的圣安德列斯斷裂帶上,理論上處于地震的高發帶。
好萊塢此前也拍攝過“圣安德烈亞斯斷層”之上的城市發生大地震的電影,比如1974年的《大地震》。
災難片只要拍好了,在北美并不缺乏受眾。
所以,在諸多有利條件擺在面前的情況下,羅南只是稍作考慮,就決定將《末日崩塌》提上日程。
由于距離明年的編劇大罷工時間不是很長了,他決定在罷工之前就搞定劇本。
為了加快速度,專門抽出時間制定劇本大綱和背景設定。
當然,這種類型的片子,最靠譜最為穩妥的劇情,從來不是去化解災難,而是在災難面前,突出人類的情感和家庭。
看看過往成功的災難片,劇情主線都是這種,比如《龍卷風》和《后天》。
還有曾經的《2012》。
而那些專注于化解災難本身的影片,結果往往反而不怎么好。
這也是羅南拒絕了那個《超級風暴》項目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部災難片的重點完全放在了災難本身上面。
在他看來,一部災難片想要成功,災難本身并不是關鍵。
就好萊塢來說,《末日崩塌》屬于一部非常正經的災難片,創意上并沒有什么新意,畢竟基于圣安德魯斯斷層作為一切災難的展開,地震、海嘯、火災之類的全部源于地殼移動,沒有天馬行空的隕石撞地球,或者世界冰封病毒災疫,有的僅僅是一次次的地震。
至于劇情,更是那種典型的看到開頭就猜得出結尾的故事。
主角一定有個不完整的家庭,而且和妻子女兒鬧矛盾,還要有一段黑歷史作為后期的轉折點,妻子的新丈夫必然是個道貌岸然其實腹黑的反面角色,在災難中表現的非常不堪,成為災難結束后主角家庭破鏡重圓的背景板。
羅南的大綱里面,劇情僅僅是起到串聯作用,這種類型的片子,只要劇情能符合觀眾主流審美,有初步的邏輯自洽就足夠了。